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下)
气虚血瘀
症状: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血,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在临证上须根据气虚、血瘀的轻重程度,主证、兼证的不同进行药物配伍加减。经络瘀阻,肢体麻木不遂者,加用地龙、蜈蚣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严重者加用乌梢蛇、穿山甲等搜风涤痰。桂枝、桑枝,温经活络,善走肢体,牛膝强筋壮骨,滋肾平肝养肝,能引诸药下行,治足痿无力。节菖蒲除痰消积,透窍开音,对中风后言语、肢体不利均有良效。
病案举例
患者刘某某,女,41岁。郑州市毛纺厂工人。1991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4年余,加之工作劳累,平素体质虚弱。1991年10月1日午睡起床后,感右侧肢体软瘫,手不能举,足不能抬,急送至省某医院就诊。经脑CT检查提示:脑血栓形成。就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右侧肢体乏力,语言清晰但无力,时作嗳气。舌质淡暗,舌体歪向患侧,苔薄白。脉沉弱。
患者平素脾虚,日久不复,一直久病体虚,加之工作劳累,“劳则气耗”,损伤其气,使正气更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血液无力则血瘀,终致气衰血瘀,阻塞经络,而发为肢体软瘫。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腹胀纳差,嗳气。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血瘀气虚之象。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2克,桂枝6克,地龙15克,丹参20克,陈皮10克,砂仁8克,枳壳10克,甘草3克,节菖蒲10克。6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12日二诊:腹胀、纳差、嗳气大减,右侧肢体较前有力,并能举抬。脾气得健,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故腹胀、嗳气大减,筋肉得养,则肢体有力。守方加桑枝30克、蜈蚣3条以疏通经络。12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25日三诊:已能下床扶杖行走,精神、饮食转好,语言较前有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患者气血渐充,血络通畅,但舌脉仍为一派虚象,方中去枳壳以防破气太过,加党参20克加强益气健脾。24剂,水煎服。
1991年11月20日四诊:诸症消失,右侧肢体已能随意运动,但活动时间稍长即感疲倦乏力。气血仍虚,守方继服2个月,巩固疗效。嘱不适随诊。
2个月后随访,患者体重增加,面色红润,无明显不适感,病获痊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