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腹痛属常见之疾,多属易治,但也有久治不愈者。对于难治顽疾,每需医者独辟蹊径。
六经归类看,本方证是太阳表证合并瘀血。由此可知仲景的伤寒和杂病、外感和内伤的概念,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是相对并存的,即急性病也可现太阴病,慢性病也可现太阳病或表里合病,也即伤寒、杂病常在一起,这就不难体悟《伤寒杂病论》的真实意义了。”

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也许中医学的魅力和生命力也在于此。笔者始终怀疑泯灭个性的“统一”、“规范”是否适合中医?是否会扼杀中医?徒学于师,但师徒之间学术观点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到这种“学”,反而会促进这种“学”。

关于大黄附子汤方证

大黄附子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证在日本人所著《皇汉医学》中归属于阳明病。冯世纶认为,归属于太阴病较为合适。因论中明言“以温药下之”,方中组成也以温性药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为主,寒性药只用大黄三两。后世医家多将本方作为治疗宜泻下而寒实的代表方剂。而冯世纶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又将该方用于疼痛部位固定而偏一侧者,即寒凝瘀滞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皇汉医学》中引用《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也有类似论述:“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亦宜用之。”并进一步论述:“盖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尝见北京中医医院张广中博士用该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者,屡效,亦取其偏侧痛。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辨证着眼点在于疼痛,部位固定,断为瘀滞,而未见可下之阳明证,即辨为桂枝茯苓丸证。冯世纶经验:“凡用瘀血引起的胸腹疼痛,痛有定处,不宜桃核承气汤攻下者,大多宜本方。”首诊着眼于偏侧胸腹痛,结合病久,不喜饮,大便不干,辨为太阴病之大黄附子汤证。二诊疼痛大减,且见口苦,虚证不显,故辨为少阳病之大柴胡汤证。因大便不结,故去方中大黄。从附子、细辛得效而易以柴胡、黄芩,足见辨证论治之灵活性。前后2诊,取用3方,药进13剂,4年病症得愈,皆得力于经方方证对应。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腹痛  瘀血  气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清热利湿法治愈不育症1例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