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火郁治痤疮
痤疮,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无限烦恼。现代医学尚无特效办法。
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尤其是湿热)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所谓“发”,为发散之意,张子和谓“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风类药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发散火邪,治疗热证属于火郁者。路老临床常用此法治疗痤疮,而取得满意效果。常用发散药物有僵蚕、金蝉花、升麻、柴胡、薄荷、芥穗、防风、羌活、蝉衣等,对于肺胃热势偏重者,加入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苦寒或甘寒之品,少阳热盛者,加入青蒿、黄芩、栀子、郁金等,肾虚相火偏旺,加入黄柏、知母等。因本病波及血分,所以也常加入凉血之品如元参、茜草、茅根、紫珠草、生地、赤芍等。
一男性患者,19岁,学生,初诊口唇四周及头部痤疮1年余。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部出现脓疱疹,随即到医院诊治,诊断为“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先后予以外涂及口服中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两个月口唇四周亦发。初起时疹发色红疼痛,瘙痒,1~2天后顶部出现白色脓疱。4~7天左右脓疱结痂而愈,但其他部位复起,此起彼伏,诸药无效。晨起口苦,纳食可,脘部按压时恶心呃逆,时有疼痛,睡眠尚安,小便时有黄赤。舌体胖,色淡红,苔薄微黄。脉弦滑小数。路老看过病人,认为证属肺胃郁热,当清肃肺胃,发散火郁。
处方:藿香(后下)10克,焦栀子10克,生石膏30克,枇杷叶15克,茜草12克,黄芩10克,薄荷(后下)10克,炒枳实15克,炒三仙各12克,生苡仁20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黄连8克,炒苡仁20克,黑元参10克,青连翘12克,蝉衣10克。
茶饮:葛根12克,赤小豆20克,绿豆衣15克,丹皮12克,芦茅根各30克,炒苡仁30克,六一散30克,玉米须30克。
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口唇四周脓疮消失,红肿亦见好转,虽亦有新发痤疮,但数量明显减少。路老遂在上方基础上稍事增减,巩固月余而痊愈。
就这一病人来讲,患痤疮一年,屡治乏效,路老用“火郁发之”理论治疗,以芩、连、膏、栀等清热解毒利湿,当归、元参、茜草、丹皮、茅根入血分,杏仁、杷叶宣肺,赤小豆、绿豆衣、六一散、生炒苡仁、玉米须利湿,重要的是用了防风、蝉衣、葛根、薄荷等风药发散火郁,给邪以出路,则热邪清,痤疮退。
一个单纯的痤疮治疗,竟包含这么多的经典道理。看来还要细心体悟,否则,就不能理解其深刻理论内涵。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火郁发之治愈牙龈肿痛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