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举清阳治眩晕
国医大师路志正常说,经典著作要学活,不可拘泥,要用在临床上,不能停在嘴上,要抓紧时间学,反复对照临床,多看病例,才能慢慢体悟其中奥妙。我们这一代中医,理论学了不少,总感觉临床上不能运用自如。其实,我认为是缺少名医点拨,想到这里,不禁暗自庆幸这次难得的跟师机会。
一位眩晕患者,男,50岁。患眩晕多年,发作时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倒地,影响正常工作。曾在北京某大医院诊断为内耳病变,并实行手术及中西药物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服用路老中药两次后(每次14剂),眩晕即止,半年多未发作。路老说“你看看他的病历,用的什么方子,为什么?”我不禁有些紧张,路老是在考我。
认真看了病例,这个病人初诊病历是我写的,有些印象,来时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眩晕时作,工作劳累时加重,甚则跌仆,恶心呕吐,伴有耳鸣如蝉,纳差,眠不安,舌胖、质紫暗,苔薄腻,脉弦弱无力。当时路老辨证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处方:炒荆芥穗8克,葛根15克,蔓荆子10克,炒蒺藜12克,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生白术15克,天南星10克,白僵蚕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苏荷梗各12克,茵陈12克,炒枳实15克,生龙牡各30克.
茶饮方:荷叶6克,苍术8克,升麻3克,炒薏苡仁20克,清半夏8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玉米须15克,佛手6克,甘草2克,生姜一片。
看完后对路老说:“第一个方子用了半夏天麻白术汤,加了祛风药,第二方子好像是清震汤。”路老微笑,说,“再对照经典,体会一下”。这是路老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启发我们自己思考。
下班后,又翻阅了一些书籍,对老师的用药思路有了体悟,清震汤出自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用苍术、升麻、荷叶,原治“雷头风”,功效燥湿理脾,升清散火,路老用其健脾升清之性,因为眩晕一证,虽分风、痰、瘀、虚等不同类型,但按升降理论,不外升多降少(如肝升太过)和升少降多(气血不足)。
该病人久患眩晕、耳鸣,且平素劳心过度,精血暗耗,髓海失养,经云:“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脑为之苦鸣,目为之眩”,故应属清气不升之侯,且病人体胖、舌暗,苔腻,为痰湿内停之象。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处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应有痰浊上犯之证,路老用清震汤(升麻、荷叶、苍术)合荆芥穗、葛根、白僵蚕等风类药助其阳以升清气,半夏天麻白术汤化痰降其浊,全方以升清阳为主,佐以降浊,可谓升降相依,清阳得生,浊阴得降,眩晕得除。
原来古人早已告诉了我们,看来我们对古人的东西,真得像路老说的那样,要学活、多体悟,不能浅尝辄止。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国医大师 经典著作 升举清阳 眩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龙骨牡蛎联用平肝固涩妙对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