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温热、湿温两大端。温热病多发于“温邪上受”,温病初起,同伤寒一样,亦多见恶风寒,其原因多释为温邪郁遏卫气,卫气不得舒展卫外而恶寒。《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故虽恶寒,用桂枝汤,乃以热济热,无怪乎后人之多议也。
所谓温病,非温邪上受。人居天地间,外界温度往往不及体温,温热何能为邪而伤人乎!实则温病乃阳明病,故前人多有“阳明乃发温之薮”之论。其发病多素有内热,复感外寒之后,热气内蒸,寒邪外散,从而发为温病。故其立法,当先疏散其外,后清宣其内。
试以两书原文述之。《伤寒论》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脉迟,汗出多,责之里热,微恶寒者,责之外寒,故以桂枝汤散去外寒,而后方除其里热。故《伤寒论》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宣其内热。《温病条辨》承《伤寒论》之旨,开卷即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吴氏正同《伤寒论》,以桂枝汤散其外寒,又恐其力不足,乃倍桂枝之量;风寒解后,复以银翘散清宣,然胡希恕认为其力平和,故“多汗渴甚,仍须加石膏”,又得白虎汤之义也。
不仅如此,《伤寒论》更为广博,更论述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成无几注曰:“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伤寒论》又曰:“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赵本注: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一言“此为风也”,一言“与桂枝汤”,正说明应先以桂枝汤散其外寒,方可下其燥屎也。
更广而论之,《伤寒论》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则言若为风寒表实证,当据证先处以麻黄汤,而后方能着手处理阳明之里热也。
仲景示人以规矩,阳明病虽发,外有风寒禁锢,据其表实表虚,或以桂枝汤解之,或以麻黄汤发之,而后或清之或下之。吴鞠通只立桂枝汤以解之,银翘散以清之,未及麻黄汤、承气汤,则知其去仲景亦霄壤矣。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腰痛辨治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