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玉奇论治消化病
国医大师李玉奇(1917~ )系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首届“国医大师”之一。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消化病研究颇深,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新观点。
学术观点 李玉奇认为,胃癌前期病变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化而来,其病因由气虚、郁热、瘀血合而为病居多。所谓气虚以正气虚、脾气虚为主;郁热以胃脘郁热、肝胃郁热为主;瘀血以胃脘瘀血为主,其病程较长,缠绵日久,产生“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以致气机阻滞,日久郁而化热,形成虚实挟杂、郁热瘀血并见之证候。临床可见胃脘痞胀、隐痛或刺痛,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干口臭,胃中灼热,胸膈满闷,泛酸口苦,便干或溏诸证;舌质淡胖,或红绛、紫绛,苔白、黄或黄腻;脉象弦、弦细、弦滑或兼细涩、数等。辨证为脾虚胃热、气滞血瘀,治宜健脾清热、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治疗经验 中医将脾胃病分为胃痞、胃痈和胃脘痛,包括西医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返流性胃炎、疣状胃炎、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李玉奇归纳为十九症辨证论治,现举其要而述之:
胃脘灼热治以润燥清热,药用黄连、连翘、红蔻、焦栀子、豆豉、百合、蚕沙、射干、桃仁、芦根、鱼腥草、生石膏、甘草。
隐痛治以温中化结,药用橘核、射干、蚕沙、当归、白术、川楝子、白芥子、紫菀、元胡、桃仁、白蔹、没药、黄连。
刺痛治以活血化瘀,药用黄芪、蚕沙、橘核、白及、白蔹、生蒲黄、五灵脂、茴香、炮姜、黄连、三七粉、没药。
痞满呃逆治以疏肝和胃,药用柴胡、桃仁、生蒲黄、升麻、姜黄、苏梗、威灵仙、防风。
梅核气治以升阳益胃兼舒肝理脾,药用柴胡、黄芪、升麻、桃仁、白术、党参、益智仁、甘松、桔梗、苏子。
反胃因幽门梗阻治以利湿化滞,药用苍术、薏苡仁、蒲公英、金银花、黄连、乌贼骨、大贝母、藿香、桃仁、香櫞、竹茹、陈皮。
吐血治以清燥凉血,药用沙参、生石膏、藕节、白茅根、生地、石斛、知母、青皮、三七粉、黄芩。
湿热泄痢治以清热利湿化滞,药用白头翁、秦皮、黄连、诃子、茯苓、薏苡仁、败酱草、白术、木香、木瓜、当归。
胃癌前期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腺化生、异型增生)药用黄芪、苦参、白及、三棱、地榆、槐花、黄药子组成阻癌胃泰冲剂。该方有苦寒并用、辛温共施、消中有补、散中有收之效,既可补后天脾胃之气,又可清胃中壅滞之热,既能行气活血以散瘀,又佐甘缓酸收以防其过而获效。
临床观察86例,总有效率80.23%,病理证实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病变有逆转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国医大师 李玉奇 萎缩性胃炎 气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便血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