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论肺病治法

论肺病治法

肺病之因,有内伤外感之殊。然无论内伤外感,大抵皆有发热之证,而后酿成肺病。诚以肺为娇脏,且属金,最畏火刑故也。
药一两,玄参、沙参、生杭芍、柏子仁炒不去油各四钱,金银花二钱,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一钱,西药百布圣二瓦。汤药煎渣时,亦如此送服。若至咳吐脓血,亦宜服此方,兼服犀黄丸。或因服犀黄丸,减去三七亦可。至百布圣,则不可减去,以其大有助脾胃消化之力也。然亦不必与汤药同时服,每于饭后迟一句钟服之更佳。有因肾阴亏损而致成肺病者。盖肾与肺为子母之脏,子虚必吸母之气化以自救,肺之气化即暗耗。且肾为水脏,水虚不能镇火,火必妄动而刑金。其人日晚潮热,咳嗽,懒食,或干咳无痰,或吐痰腥臭,或兼喘促,其脉细数无力。方用生山药一两,大熟地、甘枸杞、柏子仁各五钱,玄参、沙参各四钱,金银花、川贝各三钱,煎汤送服甘草、三七细末如前。若咳吐脓血者,去熟地,加牛蒡子、蒌仁各三钱,亦宜兼服犀黄丸。若服药后脉之数者不能渐缓,亦可兼服阿斯匹林,日两次,每次三分之一瓦。

象数者服之,可使其至数渐缓。然实热服之,汗出则热退,故可服至一瓦。若虚热,不宜出汗,但可解肌,服后或无汗,或微似有汗,方能退热,故一瓦必须分三次服。若其人多汗者,无论虚热实热,皆分毫不宜用。若其人每日出汗者,无论其病因为内伤、外感、虚热、实热,皆宜于所服汤药中加生龙骨、生牡蛎、净山萸肉各数钱。或研服好朱砂五分,亦可止汗,盖以汗为心液,朱砂能凉心血,故能止汗也。

有其人素患吐血衄血,阴血伤损,多生内热;或医者用药失宜,强止其血,俾血瘀经络亦久而生热,以致成肺病者。其人必心中发闷发热,或有疼时,廉于饮食,咳嗽短气,吐痰腥臭,其脉弦硬,或弦而兼数。方用生怀山药一两,玄参、天冬各五钱,当归、生杭芍、乳香没药各三钱,远志、甘草、生桃仁(桃仁无毒,宜带皮生用,因其皮红能活血也,然须明辨其果为桃仁,不可误用带皮杏仁)各二钱,煎汤,送服三七细末钱半,煎渣时亦送服钱半。盖三七之性,不但善止血,且善化瘀血也。若咳吐脓血者,亦宜于服汤药之外兼服犀黄丸。

或问︰桔梗能引诸药入肺,是以《金匮》治肺痈有桔梗汤。此论肺病诸方何以皆不用桔梗?答曰︰桔梗原提气上行之药,病肺者多苦咳逆上气,恒与桔梗不相宜,故未敢加入方中。若其人虽病肺而不咳逆上气者,亦不妨斟酌用之。

或问︰方书治肺痈,恒于其将成未成之际,用皂荚丸或葶苈大枣汤泻之,将肺中之恶浊泻去,而后易于调治。二方出自《金匮》,想皆为治肺良方。此论中皆未言及,岂其方不可采用乎?答曰︰二方之药性近猛烈,今之病肺者多虚弱,是以不敢轻用。且二方泻肺,治肺实作喘原是正治。至泻去恶浊痰涎,以防肺中腐烂,原是兼治之证。其人果肺实作喘且不虚弱者,葶苈大枣汤愚曾用过数次,均能随手奏效。皂荚丸实未尝用,因皂荚性热,与肺病之热者不宜也。至欲以泻浊防腐,似不必用此猛烈之品,若拙拟方中之硼砂、三七及乳香、没药,皆化腐生新之妙品也。况硼砂善治痰厥,曾治痰厥半日不醒,用硼砂四钱,水煮化灌下,吐出稠痰而愈。由斯知硼砂开痰泻肺之力,固不让皂荚、葶苈也。所可贵者,泻肺脏之实,即以清肺金之热,润肺金之燥,解肺金之毒(清热润燥解毒皆硼砂所长)。人但知口中腐烂者漱以硼砂则愈(冰硼散善治口疮),而不知其治肺中之腐烂亦犹治口中之腐烂也。且拙制有安肺宁嗽丸,治肺郁痰火作嗽,肺结核作嗽,用之数年,屡建奇效,此丸药中实亦硼砂之功居多也。

或问︰古有单用甘草四两煎汤治肺痈者,今所用治肺病诸方中,其有甘草者皆为末送服,而不以之入煎者何也?答曰︰甘草最善解毒泻热,然生用胜于熟用。因生用则其性平,且具有开通之力,熟用则其性温,实多填补之力。故其解毒泻热之力,生胜于熟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肺病  内伤外感  金匮  张锡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论心病治法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