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肚脐中隐痛

肚脐中隐痛

肚脐中隐痛1个月余,虽整天疼痛不止,却不加重,喜温喜按。

肚脐中隐痛1个月余,虽整天疼痛不止,却不加重,喜温喜按。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 余国俊

徐XX,男,58岁,农民,1985年12月15日诊。患者肚脐中隐痛1个月余,虽整天疼痛不止,却不加重,喜温喜按。曾自取陈艾煎汤熏洗,葱白捣烂和盐炒热敷脐上,可取效于一时,但旋而又隐痛如故。乃就医,先服乌梅丸汤剂2帖不效,改服附子理中汤2帖,似觉减轻,但数日后又隐痛如故,迁延至今。

此明系寒证,但何以内服、外用温热药物疗效均不佳?细询其得病之由,言平素便畏寒凉,今秋曾守护柑橘园10 余日。夜间茅屋透风,又频起巡查,衣履较单薄,颇感凉意,有一夜,因不慎失火,茅屋化为灰烬,惊惧交加,卧床数日,便觉肚脐中隐隐作痛,如此而已。患者面色少华,手足逆冷,肠鸣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揣度其脐痛之病机确系肾阳虚衰,寒凝神阙,乃借鉴陈鼎三——江尔逊经验,用真武汤加葫芦巴治之:熟附片30g(先煎1小时),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2g ,生姜15g,葫芦巴30g。服3剂,肚脐中隐痛消失,手足转温,肠鸣、便溏均止。随访1年,脐痛未复发。

学员: 本例脐中隐痛,病情虽不重,但临床少见,教科书也未写上,而老师出一真武汤取得佳效,更是我始料不及的。

进修生甲: 我也有同感。但难以理解的是,本例脐痛,从病因、病性、体质、舌脉等综合分析,应属于脾肾阳虚,何以服附子理中汤疗效不佳呢?

老师 : 肚脐是神阙穴所居之地。神阙穴中痛,方书有称为“当脐痛”者,属于少阴腹痛范畴。患者年近花甲,素畏寒凉,其肾阳不足可知;又得之餐风饮露,大惊卒恐之后,且伴手足逆冷,肠鸣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确系肾阳虚衰,寒凝神阙。当然,如仅仅根据伴见的一派虚寒症状、舌脉,笼统地辨证为“脾肾阳虚”未尝不可,但本例疼痛的确切部位却不支持这一辨证结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部位来划分,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本例痛在脐中,不在大腹部,因而不涉及或主要不涉及太阴脾脏。而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是以温补脾阳为主,兼温肾阳,没有紧扣本例的确切病机,所以疗效不佳。

实习生: 看来治疗腹痛时要确切地辩明部位,这一点教科书上没有充分强调,请老师再指点一下。

老师 : 大家知道,中医所称的腹部,指的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具体归属是:从胃脘至大腹,属于太阴脾;脐中及脐下小腹属于少阴肾;脐旁左右属于冲脉;脐下小腹两旁为少腹,属肝。治疗腹痛时如不确切地辨别部位,就不知到底病在何脏腑何经脉,谴方选药时就不可能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而有“虑其动手便错”之虞。

进修生乙 :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之方,治疗阳虚水肿。但本例脐痛,并无阳虚水肿症候,何以要选用此方?

老师: 说真武汤可以治疗阳虚水肿是对的 ,但如把真武汤的主治范围仅仅局限于阳虚水肿,就有“画地为牢”之嫌了。严密的说,真武汤是治疗肾阳虚衰、水气为病之方,外溢则为水肿,上冲则为头眩或咳喘,内停则为肠鸣便溏(本例便是)。当然,本例的主症——脐痛,不是水气为病,而是肾阳虚衰,寒凝神阙。为什么要选用真武汤呢?因为真武汤中附子配芍药,不仅能温肾阳、祛寒凝,更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完全切合少阴腹痛的基本病机。清吴仪洛《成方切用》称真武汤为“治少阴伤寒腹痛”之方,是很有见地的。临床实践早已证明,真武汤不仅可以治疗肾阳虚衰,水气为病,还可以扩大运用于肾阳虚衰,寒凝内痛之证。

进修生乙 : 为什么还要重加葫芦巴30g呢?

老师: 这是江尔逊的老师陈鼎三先生的经验,也是有文献记载的。如《本草纲目》谓葫芦巴性味“苦,大温,无毒”,主治“元脏虚冷气”。“元脏”就是肾脏。陈老及江老平生治疗阳虚寒凝的当脐痛,都是真武汤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肚脐  名师垂教  余国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痿证一案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