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的问诊
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又称“面疱”“渣皰”“嗣面”“肺风粉刺”“粉疵”“酒刺”“谷嘴疱”,俗称“青春粒”“壮疙瘩。”《诸病源候论》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医宗金鉴》中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病常见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赏同时有皮脂溢。一般发育时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或减轻。本病由于肺经郁热,外感风热或用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滞;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和酒类,以致脾胃失和,化生湿热,湿热熏蒸于面部而成。总的治疗原则为清肺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散结。
西医的痤疮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本病问诊应重点在发病年龄、发疹部位及形态。本病以青年人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面部、胸背,皮脂溢出明显。皮疹初为针尖大小的黑头丘疹,逐渐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脓肿和疤痕等损害,经过较慢,在青春期过后有自愈倾向,本病应注意区别于酒渣。酒渣赏见于中年人,以鼻、两颊、额部及颏部为多,局部潮红充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无粉刺。另外药疹性痤疮无黑头粉刺,有明显用药史,停药后可减轻。
本病辨证应主要根据皮疹的形态。常见的粉剌丘疹为肺经风热;若过食辛辣油腻而皮疹加重者为肺胃积热;若皮疹以丘疹脓疱为主为热毒;如损害以结节、囊肿为主为血瘀痰结。
(二)分型问诊
1.肺经风热
问诊:此型常见,表现为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丘疹颜色较红。
治法:宣肺清热。内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肺胃积热
问诊:皮疹每于过食辛辣,或肥甘油腻,或饮酒后加重,皮疹红肿疼痛或色红不鲜。伴腹胀纳胀,便秘溲赤。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内治方用三黄丸合茵陈蒿汤。
3.热毒
问诊: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
治法:清热解毒。内治方用三花汤加减。主要用药为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芩、知母、白芷,赤芍、大力子、连翘。
4.血瘀湿壅
问诊:病程日久,反复不愈,颜面皮肤油腻,损害以结节、囊肿为主。
治法:活血化湿,理气散结。用药如茯苓、白术、陈皮、丹参、莪术、夏枯草、海藻、牡蛎等。
外治:以丘疹、丘疱疹为主,选用颠倒散、三黄洗剂;皮疹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可用独角莲硬膏或芙蓉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