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问诊
妇女每于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小腹及腰胀部疼痛,甚至连及肛门,疼稍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呕吐等症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血随气行,气血亢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若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痛经;或气虚血少,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本病。《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气血虚弱、肝肾虚损、湿热下注等类型。本病多发生于少女,中年妇女亦可发生,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痛经的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主要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因虚致痛者,则补而通之;因寒者,温面通之;因气郁者,以行气为主;血瘀者,以行血逐瘀为主,湿热下注者、宜清热除湿。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要辨证求因以治本,《宋氏女科秘书》说:“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以行经顺气”,“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治当调养气血。”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捅经是指因生殖器炎症、生殖器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一)问诊要点
每于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骰疼痛难忍,甚至牵及肛门,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即可诊断。若月经来潮时,伴轻微腹痛或腰骶部稍有不适,多属正常现象,不需治疗。另外,要详细询问婚姻状况,月经周期、量、色、质与疼痛的关系,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发热,有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应与异位妊娠、堕胎、小产、阑尾炎等疾病鉴别。
本病以经行腹痛为主症,临床应根据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辨别虚实寒热。一般痛在经前及经期者为实,经后腹痛者为虚。痛而拒按者为实,喜揉按者为虚;得热痛减者屑寒,得热痛剧者属热;灼痛多为热,绞痛多为寒,隐隐作痛为虚;持续作痛,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痛减,或刺痛者多为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属肝,痛在小腹正中多属血瘀,小腹虚痛引及腰脊多属肾。
(二)分型问诊
1.气滞血瘀
问诊: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淋漓不畅,血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疼痛减轻。伴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湿凝滞
问诊:经期有感受寒湿或冒雨涉水史,或平素贪食寒凉之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下坠,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暗夹有小血块,经量少。伴四肢不温。
治法:温散寒湿,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下注
问诊:可有经期或产后感染史,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平时小腹疼痛,经来加剧。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质稠,夹有血块,平时带下色黄,或有臭味,或阴部灼热瘙痒。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加黄柏、公英。
4.气血虚弱
问诊: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悸。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用圣愈汤加味。
5.肝肾虚损
问诊:经期或经后小腹空坠疼痛,牵及腰低酸痛。经色淡而质稀,量少。伴头晕耳鸣,眼花。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方用调肝汤加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