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起源
今天所讲所用的脉诊,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又是怎样起源的,这不但是个历史问题,对历代脉法和今后脉学的研究发展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的时代,亦就是“医经”-派。但所谓扁鹊脉法是否就是后来的诊“脉动”的方法,仍有讨论的必要,《史记·扁鹊传》虽然提到“切脉、望色、听声、写形”,但切亦可以解释作“切循”,亦就是对血脉的检查,所以扁鹊治疗赵筒子疾时说:“血脉治也,而何怪!”治疗虢太子疾时分析血脉的问题时说:“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夫以阳人阴中动胃、缱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可见他的脉诊是检查分析血脉经络,而非浮、沉、滑、涩等诊脉动之法。另外在整个扁鹊传中亦不见诊脉动的方法内容和迹象。这与近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脉法》,虽名为脉法但内容是经络检查一致的。《阴阳脉死候》亦是性质类似的资料。帛书《脉法》与《阴阳脉死候》中所说的脉很明显是指的经脉和经脉检查。内容和文字虽简古又有很多阙文、假字,但还可以看出已有包括诊脉动或向诊脉动的方而发展的迹象。如《脉法》提到“气也者”的问题,与通过炙法使“气出胳(郗)与肘”,古籍中亦有以诊到脉动为“气”之说,如《史记·仓公传》中就有“右口气急”、“右脉口气至紧小”等等。《伤寒论·平脉法》说:“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脉经》卷五引“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又说:“扁鹊日,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其中所说的气,应当是指脉动的。从脉法出于经络和扁鹊被认为是创始人来看,都说明诊脉方法出自“医经”一派,《脉法》涉及的灸砭治法亦是从经络角度出发的,《阴阳脉死候》三阳只列“折骨列(裂)肤一死”,三阴则列出“甜(腐)臧(脏)炼(烂)肠而主杀之五死”,这与《素问·热论》以经络脏腑为辨证依据,三阳主表三阴主脏腑之意是相同的,以上均可以说明《脉法》与《阴阳脉死候》二书所谓脉仍然是指经脉,亦即经络血脉,检查方法中有诊脉动之方法。据《史记·仓公传》淳于意是西汉时人,受公乘阳庆之传,得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然而通过他“诊籍”所记,他的脉法显然是与扁鹊不同的。不但是诊脉动而且已经有了弦、代、数、急、大、小、紧等等后世一直沿用的脉名,这是前此所没有的,它与《内经》脉法已经很接近了。从《内经》的脉法有不同方法与若干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来看应当属于脉法的形成阶段,但仍带有起源的性质。《周礼》说:“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九脏之动就是有关各脏腑经络的脉动,但《周礼》晚出亦未必是周人的著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