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疫”女医曾懿
曾懿(1852—?),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成都人,清末民初医家。曾懿自小发奋刻苦,耳濡目染,秉承母训,熟读经史,兼治诗词,工图画及针黹烹饪之术,天资聪颖又学得真传。
1870年前后,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长达十余年的瘟疫,相当于今天的霍乱、麻疹、流感之类。《吴江县志》记载的“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并非危言,而成都一带瘟疫流行也时有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在浣花溪一带学习,目睹了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殒命,心中十分着急。
忧国忧民而心怀抱负的曾懿回到家中就放下了稔熟的诗文,悄悄学起了岐黄之术。母亲发现女儿志向变化,最初不解,曾懿就说她要遍尝神农之草,研习岐黄之术,用医学知识解救民众。母亲听后十分赞赏。
几年间,曾懿苦读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她觉得应该广收博采,在借鉴中求变出新。那时,江浙一带已有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出现,所著《温热论》《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让曾懿找到了治疗瘟疫的方向。曾懿开始遍访民间,搜集各种验方。
一天,曾懿听说一名士兵得噎膈症不能食,后在一个集市买了鸡汤解渴,不料这鸡汤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下行。之后士兵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噎膈症也慢慢好了。曾懿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汤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还在自己身上实践,她前后四次感染疫病,都是用自创良方治愈。民间所学加上不断创新,曾懿治疗瘟疫渐渐有了心得,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而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
曾懿把一生所学著成《医学篇》二卷留世,另就教育子女、勤持家政、医学卫生、中馈烹饪等术,撰成《女学篇》《中馈录》各一卷,三书合刊为《古欢室医书三种》,在清末民初很有影响。曾懿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之抱负,为中医学后人所敬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