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救命的传说
鱼腥草又名蕺菜、臭菜、侧耳根,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早名见《名医别录》。宋代药物学家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宋代苏恭在《苏沈良方》中亦称:“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菹菜。”关于鱼腥草的传说故事有多个版本,其中从古沅洲(即今芷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宋朝熙宁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泥沙淤塞,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弄得沿河两岸村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村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样的一种病,整天拉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人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在芷江新店坪镇白马滩村有一张姓的后生,全家也患上这种病。就在那一年,左邻右舍的猪也都病了,惟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全家人甚觉奇怪。原来,他家常用房前屋后的鱼腥草喂猪。难道是猪吃了鱼腥草的缘故?于是,全家人也试着挖鱼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为好转。
就在人们对这种病一筹莫展时,姓张的后生手持一把鱼腥草,对村里的人们说:“这种草大概可以治这种病,大家不妨试试看吧。”村民们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死马当作活马医”,结果,凡服食鱼腥草的村民,病情大见好转。消息很快传遍了沅洲各村,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鱼腥草把病治好了。
从此,当地村民对鱼腥草珍爱有加,它虽然有股鱼腥味,但稍加处理就可做为味美食材,或凉拌,或烹炒,或与其它食材炖煮,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既大快朵颐,又清热解毒,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就这样,鱼腥草做为药食两用的佳品一直沿用至今。
鱼腥草多在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后阴干用或鲜用。其性微寒,味苦,入肺、膀胱、大肠经。据测定,其含有新鱼腥草素、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钙、磷、钾、镁、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疟疾、热痢、痈肿疮毒、水肿、淋病、痔疮、脱肛、湿疹、疥癣等症。《医林纂要》载:鱼腥草“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分类草药性》亦载其:“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现代药理证实,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鱼腥草中可提取一种黄色油状物,对溶血性的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鱼腥草素的衍生物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起到利尿的作用。研究还表明,所含的新鱼腥草素对艾氏腹水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起到抗肿瘤作用;还具有抗炎、抗辐射作用,并有镇痛、镇咳、镇静、抗惊厥、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等作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