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展示一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共同创立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年间)。
陈李济于清朝末年首创蜡壳大蜜丸剂型,蜡壳包装工艺堪称当时的中药包装革命,沿用至今。
清朝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店藏“百年陈皮”被列为贡品。
改革开放以来,陈李济持续发展,进入“全国中成药重点企业50强”。
2008年“陈李济中药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是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以其鲜明的岭南中药文化特色获得各界称誉。
治咳百年潘高寿
清光绪年间(约公元 1890年前后),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弟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长春洞是前店后场式的药铺,前店买药,后场制丸,施工10余人,进行作坊式生产。1920年代初,潘氏兄弟先后去世,药铺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应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经营。没有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继离去,转营他业。药铺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番郁生刚刚接手经营,长春洞药铺就因战火被毁,潘氏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设店,重新营业。
潘郁生根据岭南独特的气候特征,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于1929年制成止咳化痰的新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随着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的走俏,1929年番郁生正式树立起了潘高寿药行的招牌,专营枇杷露。而长春洞仍然以经营蜡丸业为主。长期以来,潘高寿药行采用传统方式生产而限制了药行的发展。直到公私合营前,潘高寿药行仍然是作坊式生产,雇工亦不到30人。
改革开放以后,潘高寿药厂获得了飞跃发展。到现在,公司有员工700多人,主要生产糖浆剂、口服液、煎膏剂、颗粒冲剂、中药合剂等六大剂型百多个品种,包括治咳药系列、妇、儿用药系列以及治疗肝炎、肾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的药物。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和地区。
“积功累德潘高寿,妙药灵丹济世人”跨越百年历史的潘高寿,顺利通过了GMP 认证,在全国中成药企业中名列前茅,成为了一个以治咳药而闻名的国药老字号企业。2007年潘高寿凉茶(72号秘方及其专用术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潘高寿已成为全国惟一拥有“中华老字号”及“双国遗”荣誉的中药企业。
北京鹤年堂: 京城养生老字号
600年鹤年堂——中医药养生第一家
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由回回诗人、著名医学家、养生大家丁鹤年在北京菜市口创办鹤年堂医馆和中药铺,他同时也开创了以养生立店的先河。鹤年堂原址座落在现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1999年,原国内贸易部授予鹤年堂“中华老字号”称号。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鹤年堂以“寿人寿世为怀”的建店宗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科学精神、“鹤年堂前无贵贱”的服务意识,在数百年继承和弘扬传统医药精髓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调元气,养太和”为核心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包括:“和者鹤寿”的天年观、“阴阳之律,性命之本”的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 万应茶 潘高寿 鹤年堂 同济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中的五色、五味与五行 下一篇: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