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
其中《刘涓子鬼遗方》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书。 由隋迄唐大约400年间,在医学理论、方剂药物、临床各科和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唐间产生了一些名医和名著,如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等,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杨上善、王冰对《内经》的阐发,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都对后世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药物学方面,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但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定的药典性本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其时,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等都已形成独立专科,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由政府开办的医药院校——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在解剖学、诊断学、病因学、法医学,以及临床各科和对《伤寒论》的研究诸方面,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政府重视,宋王朝创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传世的重要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校正,刊行出版;为保存和传播中医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还由官方出面组织力量,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本草方剂专书。
降至金元,医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学术流派的空前繁荣。当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著述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提出攻邪论,著述有《儒门事亲》行于世;李杲提出脾胃论,著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朱震亨提出相火论,著述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刘、张、李、朱;医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可见其时学术争鸣的一斑。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药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部巨著,后来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本草纲目》之外,明王朝对于中医学有较大贡献的,还有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致病学说。这是17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的卓越创见。它为清代祖国医学在温病领域里的开拓崛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医学全书,其中享有盛名而至今仍为医家推崇的则数张介宾《景岳全书》为最。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这一时期,祖国医学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治疗的手段和经验。其时叶天士著《温热论》,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温病学说之外,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吴尚先《理瀹骈文》,也在中医学发展中各树一帜。王清任注重实践,不仅在解剖学及研究医学的方法论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的方剂,扩大并深化了祖国医学对于瘀血病症的认识和治疗。
吴尚先的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继承和发扬,使这一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时出现的衷中参西学派,为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使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