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脉学的成就
1、引古说为夸用
脉学著作沿着《脉经》的路线,凡古代脉学中能为后世所用的都继承到后世脉学中来了,有时限于独取寸口法的形成,亦予以变通发展的继承。如《内经》的四时脉本为弦、钩、毛、石,钩脉,后世不用这个名称,于是改为“洪”。
某些古代以脉象形容词汇作为名称的,如弹石、解索、如雨沦沙、如引绳、如按琴瑟弦等等,都牧人作为有关脉象的形象解释当中了。至于三部九候的新解,虽原于《难经》,但异于《内经》,人迎气口之说,亦变通了古说而切用于后世临床,至于为“关”部定出长度.为寸关尺定出所主脏腑等,虽不断有所争议,但用于临床则是事实。古为今用,又不为古人所囿,是后世脉学的一大特点,内容是“指不胜屈”的。
2、规范化性质的工作
自《脉经》提出二十四脉形状后,在具有规范化性质的工作上,做出典范。后人不断有所补充是正,都是意在使规范更具有合理性与实用性。对于主病,亦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起码说常见脉与常见兼脉的主证规范,诸家的意见基本上都一致的,如浮表沉里,数热迟寒,浮迟表寒,沉数里热等等,不但与八纲辨证方法协同一致,同时亦具有合理的“排列组合”性质。至於诊脉操作,从《脉经》起定出了“高骨为关”等亦都有规范性质,而为历代所遵循。
3、完善了脉学各项有关内容
实际使用于临床自《脉经》起,就将有关脉学的知识操作技术等,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规定下来,历代诸家不断补充,使之日益完善,以利于临床的应用。举凡对脉象的认识,操作方法、正常脉象、异常脉象、脉形主病、有关临床各科对脉象的应用,以及在受性别、年龄、体质、性情、生活、劳逸、居处地区等影响的变动及某些与病证等处于特殊情况下,脉象的反应等等,后世脉法以其系统全面的内容,充实了脉诊方法,在长达约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对于诊断辨证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4、对《脉诀》的批判
对《脉诀》的批判绵延数百年,形成一个运动,通过众多的学者的参与,学术上的考定分析,在明确了《脉诀》的伪和谬的基础上,亦吸取,它的,从形式上(歌诀形式)到内容上(有某些合理内容)的有用的东西,在提高和普及上都收到一定的效果。
5、古脉学的挖掘研究
在后世脉法取得了在学术上和工作上完满的成绩以后,部分人不满足于脉学的现状,以“温故知新”的思想方法挖掘古代脉法藉以表达自己的学术主张,希望脉学再向前发展,虽然影响还不够大,又是在某种意义上,站在后世脉法的对立方面,但它亦是后世脉法的历史时期的一次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具体的则应称之为在后世脉怯时期的一项有益的工作。
后世脉法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的实际的方法,它处于巾医学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医学做出了重的贡献。它至今还活在中医的手上,这一点亦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今后脉学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法。经验上与实际技术操作上,最多最真实的内容。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