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孔伯华二三事
孔伯华(左)受到毛泽东主席(右)亲切接见。
周恩来总理(左)与孔伯华(右)亲切交谈。
1951年的一天,一辆苏联制造的高级黑色轿车停到了北京土儿胡同的一处四合院前,走下汽车的是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保健局局长的傅连璋。由于毛泽东主席偶感风寒,发烧已一周多,傅连璋特地上门请孔伯华出诊。
傅连璋带着孔伯华及其子孔嗣伯走进双清别墅,径直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正斜躺在床上看书,见孔伯华进来,忙伸出手相握,说:“早闻孔老大名,您是孔子多少代孙呀?”孔伯华回答:“第74代。”“好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您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为我国中医事业做了很大贡献!”第一次见毛主席,孔伯华没有想到毛主席竟对自己这么了解,不由心中暗暗叹服。
诊病之后,孔伯华口授了一个药方,药量是两到三服,吃过两服,再看效果。结果毛主席吃完两服后效果甚佳,连忙委托傅连璋给孔伯华打电话,希望孔伯华能再来诊治。
二进双清别墅时,孔伯华在凉亭内与毛主席就中医的现状与发展做了深谈。孔伯华表示,中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可是在西医的冲击下越来越不受重视,他希望国家从中医教育入手来振兴中医。毛主席非常同意孔伯华对中医的见解,明确表示新中国绝对不会丢弃中医这样的国粹,并希望他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回到家中,孔伯华难以抑制心中兴奋,连夜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完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毛主席收到这封信后,很快批示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周总理找机会与孔伯华谈一下。周总理将孔伯华请进中南海,再次表明了毛主席的支持态度,并表示政府正在筹备教学大纲,成立新中国的中医学院。听到这个消息,孔伯华表示愿意把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有关办学资料献给国家,以资借鉴。周总理说:“好啊,您老年纪大了,不能出任院长,还可以当顾问嘛!”
1955年3月10日,年已古稀的孔伯华出诊途中突感不适,从此一病不起。其间,周总理派人送来野山参,令孔伯华深受感动,常夜阑执笔,写下《时斋医话》留存于世。同年11月23日,孔伯华立临终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竟之志。”孔伯华去世后,周总理亲往其寓所吊唁,并就相关事宜安排卫生部郭子化、吕炳奎做了妥善安排。
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所高等中医院校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创办,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之始,孔伯华等老一辈医家的夙愿得以实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