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各类疾病防与治
随着入伏的到来,又到了每年“冬病夏治”最佳时节。针对不同人群,“冬病夏治”的方式也有所差别。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都属于“冬病”的范畴,这些疾病多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病情容易反复。其中一个治疗手段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除了未病先防,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次数以及减轻患者的症状。”肺病诊疗中心副主任陆学超介绍,夏季是养肺的黄金期,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患者都可以抓住冬病夏治的时机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将三伏贴与汤剂、丸剂等配合起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冬季发作。
心血管疾病防治
每年的冬病夏治开始后,心血管一科的医生们会为患者开出一张张夏季养心处方。这里的“心”并非完全是指现代医学里的“心脏”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
该科主任纪文岩介绍,如今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年龄更是趋于年轻化。他们该如何“养心”?纪文岩强调了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性,患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比如高血脂患者如果属于痰湿质,他们就不适合贴三伏贴。除外治外,内养同样重要。纪文岩称,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妙招就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忌食生冷食物、夏季大量出汗要记得补水、饮食要清淡、勤运动、少看手机、少吹空调以避免忽冷忽热。
妇科疾病防治
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以及不孕症等妇科疾病虽然不像哮喘、冻疮等多发于冬天,但是其发病原因往往与女性受寒、体质虚寒等有关,也属“冬病”。
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都可引发疾病。专家介绍,体质虚寒的女性,再加上经前、经期不注意保暖,贪食冷饮,产后调理不当,不利于盆腔血液循环,导致卵巢功能紊乱,从而发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痛经甚至不孕症状。现在常说的女性“宫寒”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概念,就是“子宫寒冷”。“子宫寒冷”并不是说子宫腔内的温度低,而是指子宫及其相关功能呈一种低下的状态。“宫寒”的女性面部易长黄褐斑,外表更显憔悴衰老,且不孕及习惯性流产的风险大。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些长期困扰女性的“冬病”可以利用冬病夏治的有利时机,改善体质情况,为健康打好基础。
穴位贴敷是妇科疾病冬病夏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提供不同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专家提醒女性朋友,在贴敷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贴敷当日戒酒、辛辣食物、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冷水浴;贴敷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敷后不宜剧烈活动;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妇科疾病 穴位贴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入伏6招少得病,冬病夏治重养生 下一篇:有关“三伏贴”的6大误区,你应该了解!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