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最宜三伏治 运动锻炼慢合适
所谓“三伏天”的这个“伏”字,“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因此,“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夏养阳”。但是,很多人在夏季贪食冷饮,对着空调吹冷风。殊不知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自然界最容易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空调温度过低,人体容易被风寒之邪侵扰。人体脑后有两大重要穴位:风府和风池,是头部最薄弱的地方。如果风邪从这里入侵,人体会出现头痛、恶寒、咽喉肿痛、颈脖僵直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中风。肩膀在夏季也容易裸露在外,肩上的两个肩井穴一旦被风寒之邪侵袭,容易诱发肩周炎等疾患,所以最好在夏季让空调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且不可直吹,以免过冷伤身。
伏天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古代学者认为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鸡、鱼、肉、蛋、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冬病最宜此时治,健脾除湿莲子尝
“三伏天”时人体和外界阳气盛,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由于虚寒性疾病常在冬季发作或加重,夏季缓解或消失,因此夏季提前针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治,冬季症状能减轻。常用的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艾灸、埋线、刮痧、拔罐、药物内服等。“冬病夏治”适用于虚寒性疾病,或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对于热性疾病或阴虚的人,“三伏天”贴敷有可能“火上浇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贴敷药膏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以免使用不当加重病情。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大家可以尝试银耳莲子汤。准备银耳、莲子、冰糖和红枣适量,将银耳及莲子以温水浸泡开后,除去根部杂质。红枣洗净,撕开去核备用。食材放入沙锅中,加入10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20分钟后,加入冰糖调味即可出锅。
“夏练三伏”不宜勉强 “慢运动”更合适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意义在于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的确,成天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躺着、坐着,一点运动量都没有,会使身体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下降。但在高温三伏天,在酷热的室外做大量高强度运动,也是不可取的,这种锻炼方法不应过度提倡,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长期不运动的人群。夏天本来体温就高,再加上户外锻炼增加皮肤热量,使人体脱水速度加快,特别是心血管运氧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紊乱。像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合“夏练三伏”。
但这并不是说,三伏天就要完全避开暑气,一点运动都不做,适当运动量有助于调节湿热,加快新陈代谢。专家建议一个“慢”字,在三伏天做些慢运动、有氧运动,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到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或游泳,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但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若在高温天进行运动时感到身体不适,则千万不要勉强,应及时就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三伏天 健脾除湿 冬病夏治 夏练三伏 慢运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冬病夏治三伏贴 要有正确认识与监管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