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三伏天”概念,古人赋予了很多生动的内涵。
入伏的天文学背景 天道速,地道迟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具有运动变化、此消彼涨的属性,对于一年来说,阳气之盛极在午月夏至这一天,夏至也是具有天文学意义的,此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地球的北回归线,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这一天日照时间最长,日晷上正午12点时指针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这是“天道速”,那么为什么此时不是最热呢,因为地球表面有一个吸收、转化热能的过程,故接下来的未月阳热才表现出最盛大的一面。对于一天来说,阴阳的变换亦是如此:一天之中12点(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地面气温却是下午2点(未时)最高,道理是一样的,这便是“地道迟”。
入伏的传统历法背景 以庚日算伏天始
以上可以看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有一个过渡、转化的阶段,以庚日计入伏天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伏”有避匿之意,除此之外,“伏日”当与“伏腊祭”有关,反正就是与农耕社会的祭祀有关,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对于伏天的理解有五行的理念渗透其中,而金是五行之一,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在天干地支的系统中,庚属于五行中的金,而且是阳金,在干支文化中,阳化气、阴成形,庚金算是入秋后五行金气开始流行的先头部队。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末伏开始的庚日一定是要在立秋后的,所以有时中伏与末伏会间隔20天,比如今年的末伏开始时间就是立秋后的8月11日的庚午日,距离中伏7月22日庚戌日,即间隔了20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这里面其实有两套历法系统。
简单地说,以24节气为划分的历法是太阳历,即根据太阳的运动划分时间制定耕种规律;而传统历法中还有一种叫作干支纪历,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而成的60日循环(奇数天干与奇数地支相配,偶数天干与偶数地支相配),年月日都是如此,而干支纪历是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算系统,这其中数中有象、象中有理,古人设定伏天系统在立秋后开始末伏这个节骨点上坚决不妥协,而不是两种历法各行其是、互不干扰,这体现了一个理念,即“交接”的思想,这便是过渡与转化,因为立秋算是秋天的起点,末伏开始于立秋后,就像跑接力赛,这最后一棒必须交到等待着的队员手上,才算任务完成——立秋接棒开跑,而末伏还会热一段时间,但是热势已去,仍然是“地道迟”的原理,或者理解为惯性。这思想体现到对于“夏至三庚数头伏”设定中,一方面是对于气候的观察与生活的实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在制定历法祭祀、规划生活方面,传统文化对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入伏的内涵,是双方面的,是承前夏火而启后秋金的过渡交接阶段,而“庚”金所设定的作用,其实是一种超前的趋势。变化在时间轴中所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但是看到现象之时其实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万事万物运动的转化其实已经在变化产生前无声地酝酿,直到达到某个时间节点才呈现出一种现象来。
综上所述,可以推想,古人对于“三伏天”的设定即是理解了这样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治未病的前提是“料敌在先”治于“未乱”。因此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是治未病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说法还很粗糙,为什么冬天的病可以夏天治呢?不仅仅是将陈年寒气趁夏天热把它们逼出去。当我们理解了三伏天的着眼点是金,是过渡与转化的科学规律,是夏季到冬季之间秋气的提前干预,是将人放置到天地自然中去考量的天人相应观,我们就能够理解很多理论与方法,乃至于完善与改进三伏贴的体系,甚至于创造出更多的治未病方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三伏天 庚日 初伏 中伏 末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加长中伏 如何过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