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泡水 消肿止痛清胃火
入伏以来,天气高温闷热,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动不动就出现口臭、便秘、口舌溃疡、牙龈肿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胃热过重、胃火上炎所引起,平时要注意清导胃热、润肠通脉才行。
外热内热夹击 盛夏最易胃火过重
每到盛夏,都是人体胃火最重的时候。这“火”从何而来呢?首先是受炎热的天气、气候影响,可谓“外热”;其次还有“内热”,即我们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五味不调而引起的。比如喜欢吃辛辣燥性的东西,如辣椒、花椒、姜、葱、蒜,包括泡姜、泡椒等等,过食辛辣则会导致人体内有积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胃火过重。
还有些人爱吃肥肉或甜食,殊不知过食肥甘也是引起胃热的原因之一。中医上称“甘味生热”,甜食吃太多则会导致胃部热重,容易诱发各种胃部不适;而吃太多肥肉则使大量脂肪堆积在肝脏,形成“肝热”,这种热不会直接从肝上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人体夏季身体最薄弱的胃来表现。种种原因内外夹击之下,人在盛夏就特别容易胃热过重、胃火上炎,轻则出现口臭、便秘等症状,重则口舌生疮、长溃疡,或者引起舌炎、牙龈肿痛等等。
一克黄连泡水喝 消肿止痛清胃热
如此,怎样才能消导胃热降胃火?有个最简单却最直接有效的单方:取一克黄连泡水喝即可。由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和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对于因胃火而引起的目赤、牙痛、口疮等症,效果很不错。不过提醒大家,黄连是大苦大寒之物,过量服用或过久服用都易伤脾胃,所以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也需慎用。
由于黄连大苦大寒,所以许多人未必能接受得了这剂“苦口良药,因此下面这付方子也很管用:黄连2克、石膏10克、知母10克熬水服用。如果脾胃虚寒受不了这些较为寒凉的药物,也可以将上述药物熬水后,滤去药渣,用药水煮大米粥来吃。中医认为,大米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刚好可以中和一下黄连等药的寒凉之性,如此,既能清胃热灭胃火,又能保护脾胃不受损伤。
如果情况严重,胃热夹了阴虚,患者舌上无苔或舌苔薄、黄、少,则可在上述方子上加入麦冬15克或玉竹5克。二者皆是养阴之物,择其一入粥即可。如果是胃肠湿热且湿偏重,患者舌苔厚、黄,则可在原方上加入荷叶15克或玫瑰花10克,入药熬粥,就可以在清胃热的同时除湿了。
多喝水少熬夜 胃病患者便秘不宜吃蜂蜜
除了用药,日常生活中夏季最好多喝水,不要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最伤津耗液,会加重胃热,而水能稀释并带走胃部的热量,平时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便秘,不要吃蜂蜜通便润肠,因为蜂蜜糖分高,容易堆积胃热,可吃冬瓜、南瓜等蔬菜或喝麻油。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黄连泡水 胃火 外热内热 胃肠湿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不起眼的废物 却是中医眼里的宝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