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养生是到达健康彼岸的舟楫和桥梁。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调精神
①虚静益神。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②省思养神。“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健康长寿。
③畅怀怡神: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健康,《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旅游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养生长寿。
调呼吸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养生的入手功夫。
①调息的作用。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养生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②调息的方法。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养生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皇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①起居有常。中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②顺应四时。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健康,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皇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养生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③劳逸适度。中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调饮食
中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治未病 调精神 调呼吸 调起居 调饮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最简单有效养生方法:劳逸适度、动静结合 下一篇:过劳过逸皆伤神 劳逸结合才养生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