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渐去秋燥来 顺时养阴与润肺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古人用十二消息卦里边的天地否卦,来对应立秋这一天。卦象为下面三个阴爻,上面三个阳爻。
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遵循自然界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注意保养体内阴气,不耗精伤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倡导“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到养阴,就不能不说到秋季的主气——燥气了。
立秋之后,暑湿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秋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由此津亏液少而易伤阴,同时我们中医讲“燥易伤肺”,因而燥气伤人多与肺脏有关,“肺燥”也就成了我们在秋天总能听到的名词。
比如,立秋之后咳嗽多发,多表现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咳,这就是所谓的“燥咳”;中医讲“鼻乃肺之窍”,立秋之后,鼻子可以说是大受其害,鼻出血经常发生,鼻干燥可以说是无人幸免;咽喉是肺的门户和肺气的通道,秋燥来袭,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外合皮毛,秋燥也会导致皮肤干涩、皲裂,另外中医讲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则往往肠燥而产生便秘。
防秋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经常给自己“补液”,多喝水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要注意的是,光喝白开水,哪怕是喝的很多,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这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方法“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也就是给我们的白开水里加点料,白天喝水时少放点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
晚上则冲点蜂蜜水喝,既可以补充人体水分,又能抗衰老,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不愧是古人养生经验中的精华组成。除此之外,推荐一种保健食品叫铁皮石斛,其滋阴效果特别好。
您可以取3~5克,泡水当茶饮,也可以在熬粥或者煲汤时放一些。通过脾胃的运化,能够起到很好的生津养胃、滋阴清热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润肺益肾,明目强腰,是一个性质平和,功效颇大的补益食品。
在饮食上,中医认为秋季当“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才能防止肺气太盛。像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都要少吃,特别要提的是生姜,古代医书中讲道“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但在秋天,最好别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增酸是指秋天要多食酸味,中医认为,肝属木,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能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秋天要增酸,多吃些像醋或酸味水果像杨梅、梨、葡萄、石榴、番茄、柠檬等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
当然,除了饮食,精神情志上,起居运动上,立秋之后都要以养收除燥为原则,这样才能防除秋病,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八月夏秋更迭时,呵护脾胃别乱吃 下一篇:立秋之时余暑在,慎帖秋膘护脾胃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