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致话养生 祖国各地有不同
每年6月21日-22日就到了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对夏至做出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
唐代权德舆有诗对夏至进行了描述,“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在我国古代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一“七十二候”中对夏至有此解释:“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用鹿角、蝉鸣和半夏解释了夏至的三个阶段。
“夏至一阴生”,夏日炎炎,阴凉从此潜伏。夏至是炎热的开始,也是阴水滋生的起点。人体心火通夏气,肾中藏阴水,肾水与心火平衡人体小天地。天热阴气生水火总相随。心火逢夏至,必定肾水相既济。
《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夏季阳气旺,最易燥动伤阴:躁动之时也是阴水初生之时,夏至一阴生,宁神则藏就能养阴。心静自然凉,中国哲学总是在阴阳平衡中求生机。
先秦著作《山海经》引入“不死乡、不死树、不死药……”的概念,“不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追求。老子日:“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将为不死之药。”宁心静气,不受干扰,自然神气自满,不死之药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心静自然凉最是保证”阴阳平衡”,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的关键。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时有全国放假吃凉面,俗称“过水面”的习俗。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日:“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因为这个时候气候开始炎热,适当进食凉性物品可以降火开胃,面食性温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脾胃。
夏季出汗多,饮水也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和稀释,过于贪吃生冷食物,以至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分贪凉。
夏至时,天气炎热,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需要加强蛋白质的补充,最忌讳因减肥节食,便贪吃凉菜、蔬果而偏废谷物、肉食、牛奶、禽蛋类的摄入。
虽宜进食清淡偏凉的饮食,但禁大量冷饮,以免引起胃肠道痉挛;夏季可以吃些苦昧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如一天到晚老是喝苦丁茶、菊花茶、胖大海茶、金银花茶,吃苦瓜、鱼腥草、马齿苋之类清热,不仅伤胃,也损阳气。尤其是年龄较大,或有冬季犯病体质以及体弱阳气有衰减趋势之人。
在炎热的夏至时节,瞳孔容易吸收更多的紫外线,可以带墨镜遮挡,但是不太提倡用变色镜来保护眼睛。
在湿度较大的城市,如成都、重庆、广州、厦门等,桑拿天一定出好暑天汗。《黄帝内经》指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就是说夏至以后必然兼有湿邪,出汗是解决暑湿的最佳办法。
许多在空调房度夏的人群,立秋之时发生“疰夏”,尤其是2岁左右小孩,体质阴气幼稚,或体质虚弱的成人难以与大自然的变化相平衡,常常因为夏季出汗不足,体内代谢垃圾堆积而发生头疼脑热症状,是需要注意的。
其实养生就是养成妤生活习惯,不损伤,不伤害就是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详解夏至之“三候”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原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