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养生四大原则
入夏后,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较大,人体生理状态随之发生了一定改变,如不注意,很容易引发疾病。春夏交替季节,切忌贪图冷饮凉食及突减衣服,以免引发胃肠道及骨关节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有慢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入夏养生注意以下几点,有利于人们顺利过渡到夏天。
起居有常 入夏之后,早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添衣,以防受凉引发疾病。进入夏季以后,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适当调整个人的睡眠时间,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合理运动 入夏过后,气温渐升,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若此时再做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水。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活动时间以1小时内为宜,不要在中午太阳直射下运动,可选择早晨或晚上运动。
饮食调节 入夏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入夏饮食重在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瘦肉等,既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多吃水果蔬菜之类,少吃肉类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平静心气。
精神调养 入夏后,气温渐热,容易引起烦躁不安,养生宜“静养”。要保持心态平和,切忌狂喜大怒而伤心神,要多做一些安静的事情,如练书法、听音乐、种花、钓鱼等,以调节烦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故春夏养生宜“养阳”,春夏养阳也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养阳的重要方法就是艾灸,可施以温和灸神阙、关元、中脘、脾腧、肾腧、大椎、足三里等穴位,能达到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等强身健体的效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入夏养生 起居有常 合理运动 饮食调节 精神调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夏季适当吃“苦”能够降心火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