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浮沉对认识和运用药物有何临床意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四种不同的趋向。所谓“升”是上升、提陷;“降”是下降、平逆;“浮”是上浮、外行、发散;“沉”是下沉、泄利。升与降、沉与浮又是两种相对立的药性。其属性不同,作用趋向相反。升与浮、沉与降虽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其柞用趋向是相类似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浮的药物都有上行向外的趋向,分别具有升阳、发表、催吐、散寒、祛风、透疹、通络,开窍等不同作用,临床多用干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外感表证、误食毒物,里寒证、中风不遂、痹证等;沉降的药物一般都是主下行和向内的,分别具有潜阳、收歙、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等不阀作用,临床多用于肝阳上亢、头痛头晕、呃逆、呕吐、水肿、热结便秘、心神不安等。但有些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不明显,另一些药物却有二向性,如川芎既“上行头目”卫“下行血海。”
升降浮沉,是临床用药原则之一。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异。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伤寒初起之表证,当用发表散寒的麻黄、桂枝;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热结便秘之里证,宜用大黄、枳实之类来攻下;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宜用石决明、牡蛎等药平肝潜阳;病势下陷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及妇女子宫脱垂,宜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来益气升阳。若不审病位、病势,不明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肝阳上逆的头痛却用升敬药物治疗,则肝阳上亢无制,可引起痉厥之证I脾阳下陷的久泻却用泄降的药物治疗,则清气下降更甚,必致滑泻不禁,造成虚脱。所以,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对于针对病位及病势用药,在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一般规律,由于中药的运用,多数是组合于复方中,又往往根据病情需要,对某些药物要进行适当的加工炮制。故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往往随配伍或炮制而有转化。如一味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配入多数沉降药物的复方中,则随之沉降。反之,一味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组合在多数升浮药物的复方中,则随之而升浮。又如炮制,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歙,盐水炒则下行,蜜制则性缓和,如此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往往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那就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归经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和指导临床用药意义 下一篇:药物的气和味有何关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