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管种类及处理
凡是孔窍内生成管道,出水不止者称为漏管。漏证全身都可出现,常见的漏管有生于皮肤者为皮肤漏管,生于乳房部者为乳漏;生于肛门周围者为肛漏,生于骨髂者为目弱。
皮漏:生于皮下组织,为单纯外口的浅层漏管,漏管口时有粘水流出,自觉刺痒。若继发染毒者,管口部红肿。治以外治法为主,可用址管去牖的三品一条枪插入管口内.3-5天换药1次,至漏管脱落为止。漏管腐脱后,上生肌散收口。若无继发染毒者,不必用内服药物。
乳漏:生于乳房部的漏管,多因乳痈后期,久用捉脓去腐药物蚀伤乳管,或手术伤及乳络砸成。或乳痨久不收口而致。摘管口经常流脂水,或流清稀脓汁。若在哺乳期,可有奶汁流出,时有痒感。若继发染毒者,管口部红肿疼痛,身热不适。外用药物治疗睫,在哺乳期不宜用升丹之类的汞制剂,防止乳儿中毒,非哺乳期也不宜用腐蚀性强的提脓去腐药,防伤乳络而致漏。可用腐蚀性较弱的八二丹之类,逐渐脱蒋管壁生肌收口,内服药宜益气养血托毒生肌。用药如生黄芪、全当归、白茯苓、炒白术、白芷、蒲公英、炒地榆。若继发染毒者,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常用药物,如蒲公英,紫地丁、连翘、柴胡、黄芩、黄连、白茯苓、生甘草等。若漏管经久不愈,造成气血虚者,可用八珍汤治疗。
舡漏:生在肛门周围的漏管,多由舡门周围脓肿治疗不当造成的。若单纯是内口的为内漏,单纯是外口的为外漏,既有内口又有外口的称为内外漏。在皮肤上的外口处常有稀薄脓汁流出,且有臭味,若管口脓流不畅可有疼痛,经常流水浸渍皮肤而瘙痒,若脓汁流出不畅者,亦可引起局部疼痛和全身不适等症。若患处有硬条索状糖可扪得,外口呈凸形,脓水稠厚者,为实证。若无硬条索状物者,外口呈凹形,疮口内有空壳,脓水稀薄者为虚证。治以外治法为主。可用挂线疗法或手术方法治疗。若生长缓慢者,可内服六味地黄丸(汤),或十全大补丸(汤)。若继发染青者,用五味消毒饮。
骨漏:由骨痨或附骨疽的后期遗留的。这种漏管其深着骨,常有稀薄脓汁流出,可有腐骨碎片从溃口排出。若溃口脓汁流出不畅时,可有疼痛,全身寒热不适等症。外治法可用七三丹药线,去腐排脓。脓腐已净改用生肌散。若有死骨形成者需取出死骨后,才能愈合。全身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佐以解毒。可内服六味地黄丸(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生地黄、天门冬、牡丹皮、淮山药、白秩苓、枸杞子、黄柏、金银花、黄精等,若因脓出不畅,而有恶寒发热者,宜用五味消毒饮和五神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疮疡辨善恶顺逆的意义何在? 下一篇:哪些外科病可用熏洗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