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法
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因此历代医家对外治疗法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治疗法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术或者配台器械在人体外部作治疗的方法,一类是把药物应用于体表,借助药性的发挥,或者借助冷热温度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方法。药物外治法的种类甚多,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熏洗法
本法是利用药液冼浴或水湿蒸气熏燕体表的一种方法。如治麻疹不透,用浮萍,芜荽、白茅根煎汤乘热熏洗,既可以退热,又可促进疹点透发。治疗小儿脱肛,用酸石榴皮,白矾,水煎乘热熏洗肛门,有涩肠固脱作用。治婴幼儿湿疹,用荆芥、防风、艾叶、川椒、徐长卿、苦参等煎液,乘热熏洗皮肤湿疹处,有祛风燥湿止痒作用。
蒸气服入法
此法是借助蒸气吸入器,使药液水热气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如将白毛夏枯草,板蓝根、川芎等作成蒸气吸入剂,用蒸气吸入器将药物蒸气直接喷射病人口鼻上,通过蒸气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药物捣烂,或用药粉加入水、醋、香油等液体调匀,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涂敷部位多在囟门、胸背、腹部、腮部、手足心等处。如用仙人掌捣烂或用青黛冷水调匀,涂敷腮部,可以治疗痄腮。用白芥子末,面粉各等量,加水调和,以布包好,敷于背部,可以治疗肺炎喘嗽,痰鸣迫塞。以鲜地龙捣烂,白糖调和,涂敷囟门,以治惊风囟门肿凸等。
罨包法
本法是用药研粉或捣烂置于局部肌肤上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用葱白,生姜、豆豉、食盐同捣烂,罨包脐上,治风寒积滞的腹部胀痛。用栀子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治疗惊风壮热等。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治法。如用食盐炒热,或用豆豉、生姜,葱白、食盐一同炒热,布包热熨脐腹部治疗腹部满痛。用生姜、鲜菖蒲、鲜艾叶捣烂,与香油、醋同炒热,熨头顶,胸背、四肢,以治风痰闭塞,昏沉不醒等。
敷贴法
此法是用药物制成软膏,或研成药粉撒于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来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可以治疗婴儿泄泻。用大黄、芒硝,葱白捣成饼状,贴于胸背,治疗胸中结热,喘促疼痛等。
揩拭法
这是用药液洗拭局部的方法。如用野蔷薇花露洗拭口腔,治鹅口疮。野菊花、蒲公英煎液洗拭口腔治口疮等。
吹法
吹法是将药粉吹入鼻、咽喉、耳内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皂角束吹鼻取嚏,通关利窍,治痰涎壅塞,昏睡不醒。用黄柏、冰片、雄黄、儿茶等为末吹耳,治疗粹耳。用柿霜或西瓜霜或锡类散、冰硼等等吹喉,治疗咽喉肿痛。
滴耳法
滴耳法即把药汁滴入耳内的治病方法。如将地锦草捣烂取汁滴耳治疗聍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法 儿科外治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感冒特点及治疗 下一篇:治疗小儿疾病原则及用药注意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