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婴幼儿急疹 家长千万不要慌
婴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老百姓也叫“烧疹”,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多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出生后6—10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有学者对年龄为4—12个月的婴幼儿急疹进行统计,发现98.2%的幼儿在出生后6个月发病。其典型表现为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体温一般为38.9—40.5℃,但除食欲稍差以外,患儿往往精神好。少数患儿表现为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发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一般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后或体温下降同时体表开始出皮疹。本病的皮疹为淡玫瑰红色,直径2—4mm,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额、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小时内皮疹出满,1—2天后皮疹开始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发病期间患儿常合并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少数孩子伴有轻度烦躁、不适及腹泻等症状。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认为,婴幼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一直未分离出致病病毒。1986年Yamanishi首先从婴幼儿急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研究证实,疱疹病毒6型分A、B两个亚型,婴幼儿急疹大部分是由疱疹病毒6型B亚型感染引起。
国外研究发现,87%的新生儿出生后即带有疱疹病毒6型抗体,这种抗体可能来自母体,以后抗体逐渐转阴,6个月后抗体滴度又开始上升,2—3岁时,75%儿童疱疹病毒6型抗体呈阳性。所以,婴幼儿急疹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婴幼儿急疹多为散发病例,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没有种族及性别差异。少部分婴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引起,但疱疹病毒7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一般发病相对较晚,且皮疹较轻微或不典型。
婴幼儿急疹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89.5%的患儿在发烧期间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因此,悬雍垂根部两侧溃疡对婴幼儿急疹可能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另有文献报道,约14.9%的患儿在发热3天内可有囟门较饱满(注意与囟内感染区别),头枕部、耳后淋巴结开始肿大。
专家提醒家长说,孩子得了婴幼儿急疹不要着急惊慌。这种病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抗病毒及对症处理为主,一般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但国外有报道,疱疹病毒6型具有亲神经性,个别可引起高热惊厥,有的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应予以重视。如果孩子高烧超过38.5℃度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并适当应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多给孩子喝水,补充足量水分,给予易消化食物。给孩子服用退热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慎用含双氯灭痛、扑热息痛类镇痛解热剂和抗生素。可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冲剂、清解合剂或抗病毒口服液等;发生惊厥时,可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安定等;腹泻时,可予止泻及助消化药。
婴幼儿急疹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婴幼儿急疹 宝宝患婴幼儿急疹 家长千万不要慌 免费索取婴幼儿急疹资料
上一篇:婴幼儿急疹会传染吗?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