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治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生长障碍的结果。其发生原因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与染色体基因有关,有遗传性。外源性是指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所造成的损害,如母亲在妊娠3个月内患病毒性感染(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甲状腺机能不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均可致先天性白内障。
〈临床表现〉
先天性白内障多为双侧、静止性,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偶有至儿童期或少年期始对视力有影响。可根据品状体混浊的部位,形态进行分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前极白内障:因胚胎期晶状体泡未从表面外胚叶完全脱落所致。混浊居前极囊下,为小圆形白点。有时表面稍突起,称锥形白内障,为前囊下上皮增生所致。对视力影.D向不明显。多为双侧、静止性。
2.后极白内障:为胚胎期玻璃体血管末完全消迟所致。混浊在后囊中央,因其位于结点附近,故对视力有一定影响。为双侧、静止性。
3.冠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深层周边部有短棒状、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混浊,排列呈花冠状。晶状体中心部及极周边部透明。双眼、静止性,很少影响视力。与遗传有关。
4.点状白内障:细小点状灰白色混浊,有时带有蓝色,位于皮质深层,多在周边部。不影响视力。双眼、常见。
5.绕核性白内障:又称板层白内障。为乳白色薄层混浊,包绕在透明晶状体核之外,有时在此板层混浊之外,又套一层或数层板层混浊,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最外层常有短弓形混浊骑在核的赤道部周围,称为骑子。视力明显减退。为儿童最常见白内障之一,绝大多数为双眼静止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原因不明,可能与胎儿甲状旁腺机能低下、低血钙及母体营养不足有关。
6.核性白内障:核部混浊,皮质完全透明。瞳孔缩小时视力明显下降,瞳孔散大时视力显著增加。
7.全白内障:出生时晶状体全部混浊,由于晶状体上皮及基质在婴儿期已被破坏,出生后不会有新的纤维生长,有时白内障内容全部液化,时久可被吸收形成膜性白内障。
8.膜性白内障:液化白内障吸收后,前后囊膜接触机化,两层囊膜间可夹有残留的晶状体纤维或上皮细胞,使膜性白内障呈厚薄不均的混浊。
9.其它少见白内障
①缝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后缝附近出现各种形式的混浊。
②纺锤形白内障:贯穿晶状体前后轴、连接前后极的纺锤形混浊。
③珊瑚状白内障:皮质呈珊瑚状混浊。
上述白内障一般均为静止性。
〈治疗措施〉
1.先天性白内障:如为静止性且对视力影响不大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如点状白内障、冠状白内障、前极白内障等。
2.绕核性白内障、全白内障等:明显影响视力者应手术治疗。可做截囊吸取术或囊外摘除术。过去对绕核性白内障做增视性虹膜切除术,但木后通过角膜及品状体周边部视物,不能得到满意的视力,不宜采用。
3.手术时机:手术愈早获得良好视力的机会愈大,有些学者主张在生后几周内即可手术,一般宜在婴儿3—6个月时手术。
4.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儿童无晶状体眼矫正的目的是保存视力、预防弱视和促进融合功能的发育。
①眼镜矫正 简单易行且易调整更换,但仅适于双眼无晶状体眼且年龄较大者。
②接触镜 适于大多数单眼
先天性白内障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治 免费索取先天性白内障资料
上一篇:先天性白内障及其种类 下一篇:先天性、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选择有什么不同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