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
症状体征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游有关阵发性双拳紧握。上支过度屈去,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疾病病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其芽胞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无效,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中,当用该菌污染的器械断脐或包扎时破伤风杆菌即进入脐部,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与破伤风杆菌繁殖,其产生的痉挛毒素沿神经干、淋巴液等传至脊髓和脑干,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引起全身肌肉强烈持续收缩,此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等。
治疗方案
1.护理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痉挛期应暂禁食,禁食期间可通过静脉供给营养,症状减轻后试用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酒、酒精。
2.抗病毒
只能中和游离破伤风病毒,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愈早用愈好,破伤风抗病毒(TAT)1—2万IU肌注或静脉滴注,3000IU脐周注射,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500IU肌注,TIG血浓度高,半衰期畅达30天,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价格较昂贵。
3.止痉药
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地西泮
(安定)可受训,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率期短,不适合做维持治疗,4—8小时1次。
(2)苯巴比妥钠
首次负荷量为15—20mg/kg,缓慢静注维持量为每日5mg/kg,分4—8小时1次,静注,可与安定交替使用。
(3)10%水合氯醛
剂量每次0.5ml/kg胃管注入或灌肠,长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4.抗生素
青霉素每日20万U/kg,或头孢菌素、钾硝唑、静脉滴注,7—10天,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很高,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新法接生,接生时要求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手、接生用具以及产妇外阴部都要经过严格消毒,一旦接生时未严格消毒,须在24小时内将患儿脐带远端剪去一段,并重新结扎,消毒脐蒂处,同时肌注TAT1500—3000IU,或注射破伤风毒素75—250U。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一旦发现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就应迅速送医院诊治。严格执行新法接生完全可预防本病。
新生儿破伤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 免费索取新生儿破伤风资料
上一篇:新生儿破伤风的预防 下一篇:新生儿对破伤风杆菌普遍易感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