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是怎么回事
震颤麻痹是一种易发生于男性更年期和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缓慢起病。临床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及运动减退为三大特征。是一种易发生于男性更年期和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缓慢起病。临床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及运动减退为三大特征。
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约1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高级中枢对下部中枢的调控能力减弱,下部的各级中枢如黑质、椎体外系、小脑核团等出现不协调活动,分泌激素类递质不平衡,使肌肉的紧张程度发生改变,出现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弱。此外,少数患者因年轻时接触过有毒物品如一氧化碳、锰、铅、苯、二硫化碳、利血平服用过多等。脑炎、脑外伤和动脉硬化,损伤脑部的皮质高级中枢,使其整合下部中枢的功能减退,下部中枢的活动力增强,出现不协调的兴奋和抑制,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故也统称为震颤麻痹综合征。
震颤一般先从手指开始,手指震颤起来好象“搓丸模样”的动作。肢体愈是静止不动,或注意力集中,如对指、穿线时,愈易发生震颤,活动起来,倒反而好些,情绪激动时,震颤得更厉害,甚则手脚、全身发抖,站立不稳。睡眠时能停止。一般先从一侧上肢发生,再到同侧下肢,对侧下肢,有时下颌和舌肌也有震颤。病人走路动作很不协调,步子很小,双臂前后不摆动,呈冲走样,好像很慌张。但感觉没有障碍,受刺激时,疼痛和正常一样。面部呆滞无表情,两眼直视,少眨眼,说话缓慢而单调。因手指活动更为不便,不能作精细的活,写字时越写越小。更严重者,唾液常从口角流出来,说话快时漏风,含糊不清。此外,病人还可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的临床症状。
进入更年期以后的男性,如果存在上面所讲的这些表现,应该及时地去医院请神经科大夫检查,如果一旦确诊为震颤麻痹,则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用以下方法加以调护。
(1)饮食调节:因更年期性激素内分泌功能减退,饮食减少,胃口不开,宜选质软易消化的蔬菜如小白菜、西红柿、黄瓜、花菜等,肉类选瘦肉、稚鸡、鸽子等,不宜用咸酸辛辣刺激物来开胃。同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2)情绪调理:从事健康的娱乐活动,如老年室的棋牌乐、郊游钓鱼、养鸟种花或园林艺术等,丰富自己的生活,保持开朗的情绪,不必为某些事操心着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3)体育锻炼:采用活动量较小的气功、运动体操或散步、门球、康乐球等,保持身体仍在不断地运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协调,减少或减慢震颤的发作。
(4)按时作息:根据病人平时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尽量让病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保证有一个短时间的午休。
震颤麻痹常识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震颤麻痹是怎么回事 震颤麻痹 免费索取震颤麻痹常识资料
上一篇:怎么认识震颤麻痹 下一篇:抗震颤麻痹药用药前须知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