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有什么临床特征?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状肌肥厚,导致管腔狭窄,使摄入的食物通过困难,发生梗阻。小儿最主要的症状为呕吐,可见胃蠕动波,可们及幽门肿块及营养状况改变。症状出现于生后2~4周,少数在出生后第一周即开始出现症状,极少数发生在4个月之后。
(l)呕吐:呕吐是主要症状,最初仅是吐奶,接着是喷射性呕吐。开始呕吐胃内容物量较少,随着梗阻的加重,几乎每次喂奶后都要呕吐,常呈喷射性呕吐。患儿呕吐前无恶心,呕吐物为粘液或乳汁,在胃内潴留的时间较长,则吐出凝乳,不含胆汁。由于每次吃进的奶液在胃内滞留,有时一次吐出量比一次进食的奶量还要多。少数病人由于刺激性胃炎,呕吐物含有新鲜或变性的血液,呈棕色“纤维素”状物。极少数新生儿在高胃酸期中,发生胃溃疡而大量呕血。每次呕吐后病儿仍有很强的求食欲,若再喂奶仍能用力吸吮。
(2)胃蠕动波:在喂奶后可见到膨胀胃的蠕动波,其波形出现于左肋缘下,缓慢性向右移动,呈l~2个波浪前进,到脐的右上方(幽门部)处消失。出现胃蠕动波时患儿常哭闹不安。
(3)幽门肿块:当呕吐之后胃空虚或腹肌松弛时触及上腹的右方,在肿脏下缘及腹直肌的外缘之间,可触到檄揽形、光滑质硬的肿块,直径l~2厘米大小,即为肥厚的幽门。约80%以上的病例可以摸到此肿块。
(4)营养状况:由于长期持续呕吐,奶和水摄人不足,体重起初不增,继而迅速下降,日渐消瘦,出现营养不良和失水。患儿皮肤松驰有皱纹,皮下脂肪减少,精神抑郁,呈苦恼面容。长期呕吐丧失大量胃酸可导致低氯性碱中毒。碱中毒可使血中游离钙下降,患儿出现喉痉挛及手足搐溺等症状。由于长期呕吐,食物进入肠道很少,因此粪便量少,呈小球状,尿量减少,仅有少量浓缩尿液。由于营养不良,患儿抵抗力及其他功能下降,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及幽门肿块,诊断即可确定,其中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摸到幽门肿块。如果末触及肿块,应进行超声或吞稀钡作X线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本病在诊断确定前,可以先试用解痉药物,在喂奶前15分钟滴人1/1000阿托品l滴,可减轻呕吐症状。在护理病儿过程中,因其容易频繁呕吐,睡卧时应取侧卧位,头部要抬高,以免呕吐时,呕吐物呛人气管。在诊断确定后,应在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后,及早进行幽门肌切开术,方法简便,疗效好。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有什么临床特征 免费索取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资料
上一篇:警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下一篇:吃奶就吐的宝宝,应警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