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简介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医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还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诊断方法上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骨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青蒜刮、秆草刮等。
“风打药物分类理论”是瑶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即柔弱、柔软;“打”即坚硬、坚强。“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腑脏功能的作用,“打药”则取效迅速,具有驱逐邪气之效。“风打”反映了药物的功效特点,也是瑶医临床用药的依据。
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经过长期的实践,瑶医将药物分为4大类: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等;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表药,如泽兰、甜酿草等;驱逐寒湿活血的暖药,如满山香、石龙藤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打药,如竹叶老根等。瑶医最常用的瑶药制剂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民族瑶药材。
瑶医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如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应用形式。
药浴是瑶族人的祖传秘方,瑶族人有每天泡瑶浴的习俗。药浴所用之药通常是由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新鲜草药配制而成。药浴的用处很多,如妇女生孩子,母婴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能够增强免疫力,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瑶族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几种常用的药浴疗法,如香薷浴有清热解表、退热的作用;菖蒲艾叶浴有辛温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生姜浴有祛风散寒之效;龙石浴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无 下一篇:瑶医中的预防医学与卫生习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