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医形成与发展史
维医是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创造出来的医学体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新疆地区在古代属西域的范围。西汉时期政府开拓和统一西域以后,横穿西域的“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西方医药相继荟萃在中亚腹地新疆,这就刺激了当地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在隋唐统辖西域的前半期(公元6世纪),当地民医辈出,著书译书成风,医药交流极为活跃。9世纪中叶後,生活在漠北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後经唐政府批准改为回鹘),由于回纥汗国遭受饥荒和疾疫,经济濒于崩溃,又受异族袭击,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後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早先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操突厥语各部落,又融合了西汉以来移居到这里的汉族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以及後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长期相处,繁荣发展,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祖先经历了草原游牧和塔里木盆地农业两种经济生活方式,其医学也深受这两种方式的影响。11世纪後,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医学的影响。维医学正是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又汲取东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医药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
起源 新疆地区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这一特点也在维医学中得到体现。在古代,这一地区居住著许多民族或部落。除少数几个民族或部落转入农业生活外,大多数长期在天山南北过著游牧的生活。还有些民族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从事农牧业生活。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维吾尔”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团结”﹑“联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曾有“袁纥”(北魏)﹑“韦纥”(隋)﹑回纥﹑回鹘(唐﹑宋)﹑“畏兀儿”(元﹑明)等不同称谓。
回鹘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由于过着游牧生活,时刻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他们早就懂得利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病痛。例如,人们早已用黏土﹑蒜汁和草香涂抹肢体来预防害虫,用灼热的细砂掩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西域地区物产丰富,也为当地人民提供足够的治疗疾病的药物。
早期的维医学经历过一段蒙昧时期。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朴素的药物﹑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占有重要位置。当时,人们信奉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在後来的回纥族中,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玩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物等治病。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一带开始有了较为先进的医疗活动。如炒麦皮热敷﹑草药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屍体防腐的方法等等。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术及接骨方法。有些骨骸中头颅骨的钻孔表明其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在他们生活过的山区岩壁上,还遗留动物和人不可分离的岩画,如天山呼图壁县红山大型生殖岩画及许多山脉中放牧岩画,大量反映了当今所见到的鹿﹑羊﹑马﹑牛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从所刻画的动物上能够看出,他们已开始认识和注意动物的某些脏器﹑血肉﹑筋骨﹑脑和角等对人体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
汉唐时期 自汉武帝派遣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後,中原汉族的医药知识和成就传到西域,而西域的丰富物产和医药输入内地,并且经这一地区与阿拉伯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医药交流。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唐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西域物产,其中包括胡桃﹑胡蒜﹑胡豆(鹰嘴豆)﹑石榴﹑红花等药用植物。还有史记中记载的康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维医 维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维吾尔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维医的理论体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