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药物之古代
一、《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有关苗族药物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专著,书中收载了365种药物,据欧氏研究,在《神农本草经》中“发现有120余种是兼用苗语记名的(以苗语东部方言标准语来辨认)现在仍能听懂,占全书所载药物的三分之一。”《神农本草经》中有白垩做药的记载,“生山谷,主女子寒热、症瘕目闭、积聚。”白垩为白善土,苏颂曰:“坚有五色,入药惟白者耳。关于白垩,在黄帝与蚩尤战争时,蚩尤战败,聚骨如灰,数年后骨白如灰,故有白垩之山。(《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白垩》)《神农本草》是秦汉之际,托名神农撰写的。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药的解释为:“药,治病草。”有“诸药以草为本”之说,当时医生们主要用草本药物治疗疾病。
二、《楚辞》中收载的有关苗族药
《楚辞》,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楚辞》是对战国时期楚国诗体(辞)的称呼。《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更是力主抗秦的政治家。屈原笔下的楚辞如《离骚》、《桔颂》、《招魂》、《九章》、《涉江》、《天问》、《哀郢》、《怀沙》等作品,是在屈原流放期间所作。屈原流放沅湘时间长达7~8年之久,许多作品都产生于沅湘之地。沅湘间又是古代的五溪之地。五溪之地历代上是“五溪蛮”或“武陵蛮”居住地。历史上“武陵蛮”是对居住在五溪地区或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乏称。主要指现今的苗族、土家族等。
三、西汉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的苗语药物
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中,也发现了泽兰作狗葬品。在三号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一些汉语无法解释的药物。“答”这种药物,就是苗语,语译过来就是“豆”。《五十二病方》中把以寒热为主的疾病称“缅”(读jie),与苗语的“茄”同音同义。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灵枢经》,对发烧是这样记载的:“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茶也,故曰格”。在苗语中,一直把发烧的体征叫做“格。”《左传选》中记载公元前547年齐景公:“齐候疥,遂店,期而不瘳”。店,即疟疾。在苗语中称疟疾为痞,是同音同义,是古苗语在史籍上的最好印证。用苗语传释古医书中的病名、药名、症候,是研究苗族医学史的重要途径。
四、历史上其它史料记载的有关苗族药物
“共工”,湘西苗族称为“仡戎”,汉史记载,“共工”传说是我国第一个降夔和降龙的人,也是第一个发明朱砂和使用朱砂的人,湘西苗族还称他为濮戎(龙公)。苗族的祖先“濮僮,欢兜是最早发现辰砂和首先开采辰砂和使用辰砂的人,也是从辰砂中最早提炼水银的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辰和提炼水银的民族。”关于濮僮、欢兜,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记载:“欢兜生苗民”。濮人之地,据《尚书后案》记载:“湖南辰州,实古浪地。”即现今沅江中上游一带。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苗医药的起源 下一篇:苗医养身保健与预防医学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