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苗族医药经过秦汉,唐宋及明清几个主要发展时期,到了近代苗族医药学从理论到临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苗族医药史料出现在各地的地方府、厅、县志书中。这些医学史料虽然零星散在,但稍加收集和归类,就能理出苗医的理论框架。如苗医临床分为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等四大临床学科。在临床治疗方法上,分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疗法。在药物的应用上“苗医治疗喜用鲜药,时间短而功效速,人人乐用之”。主张用当地鲜药,“少用市里药店之官药”。在治疗上,“苗医问病首先注重发病时辰”的治疗时辰学,如治疗十二时血穴疗时,就主张按发病时间而对症下药治疗。在苗医学临床应用中总结出有效验方、单方,为苗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临床疾病名称进行分科。如内科有咳嗽、蛊病症、红砂症、乌鸦症、疝气、红便、伤力劳、青蛙症、霍乱、疟疾、飞蛾症等。妇科有奶痛、乳蛾、月经不对、白带、妇女不孕等。外科有黄瓜瘤、羊瘤、吹口疮、吊肛、痨疮、九子痒、虫疮、耳烂、水毒、火症、痔疮、外风、牙虫、蛇伤等。儿科有小儿麻痘、胎毒、小儿惊风、走胎等。
三是苗医外治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苗医传统外治法有手推(也称推拿疗法)疗法,铜钱刮法(刮痧疗法)、挑刺疗法、外敷疗法、热熨疗法、烧灯火疗法、麻刮法、碗针放血疗法、外洗法、药浴法等。
四是苗医用药用鲜不用陈,以保证药效。苗医用苗药治病,主张用新鲜药,不用药店存放过久的陈药,说是药物“治难见效”。
五是药物用药方法独特。在内服苗药的加工上多用爆药法、煎煮熬药的方法也较为常用。对慢性风湿疼痛,腰腿痛多用酒泡制方法。对新鲜苗药治疗外伤,如虫、蛇咬伤的用鲜药摘汁外洗或外敷捣烂苗药还有冲阴阳水法、嘴嚼法、外洗法、药水熏法、药汁点服法、冲服法等。
六是苗医外科、妇科手术的发展。到了清末,湘黔边的湘西凤凰县和贵州松桃等地苗族“匠嘎”,能用手术方法剖腹取胎,母婴平安。是苗医外科学的一大发展。
七是预防与保健。苗医提倡多参加劳动,生活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起居有常,崇尚武功,强体健身,预防疾病。
八是医德高尚。苗医看病有求必应,随请随到;不计较报酬;苗医为民诊病,忠心耿耿,全心全意。“为民治病不要讲钱米,救人生命是大事、是好事、是积德。”
九是巫医或苗巫师施巫术治病在民间仍然流行。苗巫在“遇疾不求医,延巫求祷”的湘黔苗疆施以巫术治疗或求祖灵除疾病保平安,苗人喜接受。如化水治疗、椎牛、打猪祭祀祖先以求平安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