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食疗保健理论的发展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在宋元时期,对食养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蒲虔贾根据五味入五脏,五脏分别旺于四时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四时的饮食五味要求:“四时无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旺之胜也。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气”。认为“旺盛不伤,旺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益,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保生要录·饮食门》),这在食膳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意义。陈直对先秦时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在具体运用上明确提出了:“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寿亲养老新书·卷一》)的观点,这种饮食原则的好处在于既不使当旺之脏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辨气有所伤代。刘完素提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助所克之气。他说;“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这可与陈直以五味平调五脏之气的见解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随着对营养保健理论认识的深化,食养和食疗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另外,李东垣、朱丹溪等对饮食保健的有关原则和诸般宜忌也有很多精辟论述,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更加丰富了食养的内容。
此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养生专著,如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及《养生月览》、钱称《摄生月令》、刘词《混俗颐生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伸言》、姜悦《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王珪《泰定养生主论》、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等,均为食疗保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丁树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宋元时期 食疗保健理论 食养理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及其发展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