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临床及处理法
外耳道炎或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由于挖耳、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而致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夏秋季节多见。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见外耳道疖肿)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外耳道炎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外耳道炎临床及处理法 外耳道炎 免费索取外耳道炎资料
上一篇:外耳道炎常见症状治疗 下一篇: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是什么?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