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的诊断
鼻部良性肿瘤包括鼻腔内乳头状瘤、鼻腔鼻窦骨瘤、鼻腔鼻窦血管瘤、纤维瘤等,主要症状包括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其中乳头状瘤有少部分可出现恶变,须加以注意。
[诊断]
(一)血管瘤
血管瘤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
(1)鼻部毛细血管瘤好发于鼻中隔粘膜,偶见于鼻窦、嗅裂。肿瘤较小,有蒂,红色。
(2)主要症状是鼻衄,有时反复出现,最初多无鼻塞症状,随血管瘤的长大,鼻塞加重。
(3)检查时要了解鼻衄情况,鼻腔粘膜用血管收缩剂后,查明出血部位及肿瘤所在。如果发现肿物较小者,宜全部取下送病理检查,部分切除易引起出血。
2.海绵状血管瘤
(1)好发于鼻底,鼻腔侧壁和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和筛窦内。
(2)肿瘤无被膜,由多数窦腔构成。
(3)发生于上颌窦血管瘤使鼻腔外侧壁内移引起鼻塞、鼻衄。肿瘤增大可发生压迫症状,鼻塞严重,窦腔扩大,出现眶内症状。有的肿瘤可向鼻咽部突出,质软色暗紫,触之易出血。鼻腔可见中鼻道丰满,或有息肉变样,中鼻道有血性分泌物。
(4)X线片:鼻窦模糊,上颌窦可能扩大。穿刺时,针管内有回血。
(二)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是一种炎性上皮肿瘤,分硬性和内翻性两种。前者来自鳞状上皮,后者来自鼻腔及鼻窦粘膜的上皮组织。其特点如下:
1.硬性乳头状瘤,质硬,呈桑椹状,多有蒂,单发,瘤体较小,色灰白与皮肤疣相似。好发于鼻前庭和鼻中隔前下部。瘤体小,多无症状。
2.内翻性乳头状瘤,又叫软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一侧鼻腔侧壁、筛窦和上颌窦。瘤体较大,常多发,质软,粉红色,呈弥漫性生长,外观呈乳头状,有蒂或广基,有破坏性,压迫中隔向对侧,破坏筛窦,充满或破坏上颌窦壁。病人年龄多在40~50岁,男性多见:单侧鼻塞、流涕、带血,失嗅,有头痛、颊痛、牙痛、流泪。鼻内充满肿瘤,可向后达后鼻孔,状如息肉,切除时出血较多,仔细观察肿瘤表面呈乳头状,不似息肉光滑,病理组织可确诊。
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组织结构上属良性,但具有旺盛的生长力,易破坏周围组织和骨质,切除后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故将其归属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边缘性肿瘤。
(三)骨瘤
骨瘤是由骨内膜或骨外膜增生而成。来自胚胎性软骨残余,好发于额筛交界处。以额窦发病最多,其次为筛窦,上颌窦较少。可分为:硬质型,多见于额窦内,体积小,生长慢;松质型,质松软如海绵状,基底较广,体积较大,常见于筛窦、上颌窦;另外还有混合型。其特点如下:
1.病人多为男性,肿瘤小时,一般无症状,常在X拍片时无意中发现。
2.肿瘤增大,可出现患处膨隆,引起压迫症状,如鼻阻塞、鼻溢、头痛,侵入眼眶出现眼球移位,眼球突出、复视、视力障碍及面部畸形,肿瘤压入鼻腔,可触及坚硬块。
3.X线:患处致密阴影,应照正侧位相,便于定位。
(四)鼻前庭囊肿
鼻前庭囊肿位于鼻前庭皮下,上颌牙槽突骨质表面。其特点如下:
1.早期无症状。囊肿长大后,一则鼻翼附着处隆起、发胀、鼻塞,并发感染时,局部发红、疼痛。
2.检查
一侧鼻腔底的外侧方,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呈半圆形隆起。在严密消毒下进行穿刺抽吸,可抽出半透明或透明粘液或血清状液体。抽吸后囊肿可缩小,不久又复隆起如初。
(五)鼻窦囊肿
鼻窦囊肿主要有鼻窦粘液囊肿、上颌窦粘膜囊肿、含牙囊肿、根类囊肿等,其中以前两种囊肿常见。
1.鼻窦粘液囊肿
多发生于额窦及筛窦。一般认为因鼻窦窦口完全阻塞,窦腔分泌物不能外流,潴留窦内而形成囊肿。其特点如下:
(1)筛窦囊肿:有眼球向外、
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 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的诊断 免费索取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资料
上一篇: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 下一篇:常见的鼻部良性肿瘤的护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