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介绍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别,拉丁美洲、亚洲和中欧,如日本、智利、冰岛等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美国、英国等国家发病率则较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大量的普查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病原因与环境、种族、生活习惯、饮食、遗传及亚硝胺、微量元素有关,与胃局部病变,如胃息肉、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等也有关系,但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中医学虽无胃癌的名称,但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反胃、噎膈、伏梁、症瘕积聚等范畴。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指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这些都类似于胃癌症状的描述。历代医家有较多发挥。在病因病机上,隋代《诸病源候论》云:“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明代《景岳全书》指出:“(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郁竭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在治疗方面,《景岳全书》曰:“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历代医家对胃癌的预后也有所认识。《石室秘录》曰:“反胃之证,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上述论述表明,古代中医学对胃癌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代中医有关胃癌文献,60年代以前仅有采用民间验方针对性治疗的零星报道,且以个案为主,首篇报道见于1960年,是采用民间验方治疗胃癌个案介绍。70年代成立了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内设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组,从实验到临床开展了系统、广泛的研究。80年代以后,中医药治疗胃癌进人了以探索证型本质和治疗规律为目的的新时期,在大样本(病例数在100例以上)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包括胃癌证型本质、辨证施治规律、治则理论、有效方药等的研究,舌质苔脉及中医早期诊断(如耳穴视诊等)的研究等,且既有临床验证,又有实验室观察,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研究胃癌的重点又推向于控制癌前病变(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以上肠化及异常增生者),为预防胃癌的发生开拓了新路子。
中医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独特疗效要被充分发挥,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胃癌中医证型本质、筛选疗效可靠的药物、组方的优化及剂型的改革等,以取得新的突破。
胃癌常识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胃癌 慢性胃炎 免费索取癌症肿瘤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