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对唇癌的认识
唇癌是指发生于上下口唇的恶性肿瘤为口腔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口腔癌中占第三位,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0.5%,占口腔恶性肿瘤的7.1%~15.0%,欧美国家唇癌患者较多,占口腔癌的20%~30%。一般下唇比上唇易受累,约90%~95%发生在下唇红缘部,而且以下唇的外1/3处为多见。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为7:1。高发年龄为50~70岁。唇癌绝大多数为高分化之鳞状细胞癌,多在良性赘生物的病变基础上发生,其生长速度较慢,预后较好,一般5年生存率为70%以上,本病的病因可能与局部长期受异物刺激,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有关。口唇上皮角化、白斑、疣赘、肉芽肿及裂口等长期不愈,亦可导致癌变。
唇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中医学属“茧唇”范畴。《外科正宗》、《疡医全书》及《医宗金鉴》等古医籍中均有不少记载。《外科正宗》谓:“茧唇,疡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疡医全书》载:“茧唇生于嘴唇……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对本病的治疗,中医学有内服、外治等方法,值得进一步发掘。
中医学认为唇癌的病因与脾胃功能失调,年老体弱,正气虚衰及外邪刺激唇部等因素有关。究其病机可有四,①饮食偏嗜辛辣煎炙,醇酒厚味之物,致脾胃热积壅盛。中医学理论认为口唇为脾胃所属,阳明胃经环唇挟口唇为脾胃所属,脾胃失健则病唇。②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肝郁气滞,日久化燥化火,灼伤津血,伤及脾阴,煎炼为痰,痰随火升,循经至唇,热毒痰火结聚而成茧唇。③正气虚弱,人过半百阴气自衰,若调摄不当,房劳过度等损耗肾阴,水亏于下,无以上济于火,致虚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而成肿块。④外邪侵袭,如长期吸烟,烟蒂灼伤口唇,或习惯将金属等异物衔于口唇,或野外作业,暴晒于烈日之下,日久反复刺激,可致毒火搏结滞留于唇部,引起恶变而成癌肿。
临床表现
(1)唇部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局限性豆粒大小硬结,易被疏忽或误诊。日久逐渐增大,状如蚕茧,或似乳头,坚硬疼痛或干裂出血,或局部溃烂,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呈菜花状,或如杨梅,如菌状,并时时有恶臭血水流出溃疡面,表面覆有结痂,脱落后又复生,久久难以愈合。
(2)疼痛:唇癌早期疼痛呈间隙性,痛势较轻,随着癌细胞向邻近组织器官的深入浸润,疼痛不断加剧并呈持续性剧痛。
(3)功能障碍:唇癌常因肿瘤肿胀、疼痛而影响张口,使进食和言语受阻。当肿瘤破坏到骨组织时,可造成牙齿松动,当侵犯下颔关节及嚼肌、翼内肌、颞肌等肌群时,因张口困难,妨碍患者的正常饮食。
(4)淋巴结转移:由于吞咽、咀嚼、语言等活动,促使癌细胞向颌下,颏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当肿瘤细胞侵入血道,可沿血道发生远处转移,以肺、肝、骨转移为多见。
唇癌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