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养生 --> 一碗小米粥 养生功效多

一碗小米粥 养生功效多

小米的养生功效虽多,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汲取其精华,还是需要注意的。专家介绍,由于小米性稍偏凉,虚寒与气滞体质的人,要少吃小米。另外,陈年烂谷子吃不得。

小米

冬日的寒夜,精心挑选的小米被小火慢慢地熬煮着、翻滚着,纯纯的米香弥漫整个厨房,待黄橙橙的小米粥煮好端到桌上后,全家围坐一起美美得喝着,热乎乎、香喷喷,温暖了心底,驱赶走了严寒。如今随着现代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五谷杂粮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作为五谷之首的小米,该如何食用,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专家介绍,小米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另外,由于小米未经精制加工,所以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其营养成分,有很高的补益作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不言而喻。

食小米益处多

补脾胃 我国自古就有吃小米的传统。谷子又称粟,古时也称禾,脱皮后即为小米。在我国古代史料中有大量有关“禾”和“粟”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禾”的象形文字,《诗经·小雅·黄鸟》记载:“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西汉时期《汜胜之书》记载了粟的“区田种粟”抗旱保种法。刘芳介绍,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本草纲目》最早提出了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意思是说,有胃灼热、反胃、呕吐等不适时,可适合喝小米粥,润养脾胃。小米为什么能补脾胃?刘芳介绍,中医认为,黄色入脾,甘味入脾,小米是黄色的,味甘而咸,因此中医说小米能和胃温中。生活中,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喝小米粥,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益肾气 专家介绍,说到小米补虚损的功效,不仅仅体现在补脾胃上,还体现在补肾上,所谓“人食五谷而化精”,就是说,五谷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但五谷当中,数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明代名医李时珍就曾说过,粟(小米)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就是说,小米性质偏寒,五味上是略带点咸味的,中医认为,咸味入肾,所以小米还具有益肾气、补元气的功效,因此李时珍称它为肾之谷。

养心安神 除此之外,中医认为,小米有养心安神之效。因此,小米还作为养心安神的食疗佳品来食用,对于那些因胃肠不好导致的失眠,其安神效果明显,可用于代替安眠药。因此也有人说,晚上一碗小米粥,能呼呼大睡。

营养丰富 专家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赖以生存的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在小米中都存在,并且各营养素含量相对均衡,不存在某种营养物质含量极高或极度缺乏的现象。因此常食用小米可以提供机体全方位的营养。另外,小米中蛋白质消化率为83.4,含有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所含脂肪均为优质脂肪,消化率为90.8,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对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降血压和抗癌具有重要作用。小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约70),在体内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葡萄糖以供机体利用,其消化率为99.4。同时,小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维生素B2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并且可以保护皮肤的健康,若能经常食用小米,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具有食疗作用。

食用小米也有禁忌

小米的养生功效虽多,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汲取其精华,还是需要注意的。专家介绍,由于小米性稍偏凉,虚寒与气滞体质的人,要少吃小米。另外,陈年烂谷子吃不得。就像应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样,我们也必须选择新鲜的小米。研究表明,新鲜小米粥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而长期存放的老小米具有致溃疡作用。因此,吃小米一定要用质量好的新米,否则,小米的滋补效果会大打折扣。

养生佳品小米粥

小米的吃法有三:一是熬粥,二是煮饭,三是磨成小米面蒸着吃。这三种吃法,各有各的滋味,但以煮粥吃最好,可以与各种食材搭配,做成不同风味的粥,有着很好的营养和药用功效。专家介绍,粥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米粥  小米南瓜粥  红糖小米粥  鲫鱼小米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吃粗粮的禁忌事项都有哪些呢?        下一篇:五谷之首唯小米 健康美味营养丰富

>> 返回五谷杂粮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